首页
活动介绍
新闻动态
足迹·探访地
辽宁“四抓四预 一体复盘” 练就基层防灾减灾硬功
辽宁精细气象服务使水稻亩产提高76.8公斤
近日,辽宁省气象局水稻生产全周期和专项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数据显示,精细气象服务使水稻亩产提高76.8公斤,每亩经济效益增加212.6元。
•
守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探访辽宁省气象部门
•
辽宁盘锦:气象如何守护“鱼米之乡”百姓安康?
•
辽宁“四抓四预 一体复盘” 练就基层防灾减灾硬功
•
江西气候生态价值实现的探索实践
•
智慧气象,让天气更接“地气”
守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探访辽宁省气象部门
气象预报,作为防灾减灾的前哨,正以其日益精进的技术和不断优化的服务模式,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近年来,辽宁气象部门不断完善递进式服务机制,在灾害性天气应对方面充分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和气象卫星遥感等创新技术成...
辽宁精细气象服务使水稻亩产提高76.8公斤
辽宁“四抓四预 一体复盘” 练就基层防灾减灾硬功
在辽中探索气象智慧——防灾减灾护民生 气象赋能促振兴
辽宁盘锦:气象如何守护“鱼米之乡”百姓安康?
更多>>
民生周刊:气象服务助力辽宁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部门努力做到监测更精密、预报更精准、服务更精细,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保障生产、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生活服务以及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辽宁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学报:研究生进村种葡萄?这些年轻人决定“自找苦吃”
他们是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的学生,也是红旗镇胜台村“葡萄科技小院”的建设者。在这座距离学校240公里的小院里,这帮学生都在忙些什么?
中国科学报:这个暑假,他们化身“天气之子”
“为什么台风总是转着圈来?”“下雨天就没太阳了,是雨水把太阳浇灭了吗?”“为什么天上的云有时离我们近。有时又那么远?”面对孩子们稀奇古怪的问题,你有没有被难倒过?
中国科学报:黑土地上怒放的百合
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沈高铁一路向北,进入东北第一站,就来到了辽宁省凌源市,这里也被称作“中国百合第一县”。
更多>>
江西气候生态价值实现的探索实践
江西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和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前列,同时承担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
看江西气象部门如何助力提升农业农村抗风险能力
江西双季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保障粮食安全
跟着镜头看江西气象③|为何说来大觉山睡大觉
江西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显成效
更多>>
科学网:气象科技助力绿色经济“百花齐放”
作为我国东南腹地,江西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河流湖泊与名山峻岭在这里交织成画。气象科技在这幅画上“大显身手”,不仅支撑生态系统保护,还盘活当地农业、环境、旅游等资源,助力“好气候”转化为“好产品”。
工人日报客户端:全国首个中药气象小镇:中药种植怎样靠“天”吃饭
“这就是中药气象小镇吗?怎么一点中药的味道都没有?”“是啊,我还以为会满院子一股中药的味道呢。”不少游客在走进江西省樟树市泰豪·中药气象小镇的那一刻,感受到的不是药味,而是一种清新与自然。
江西日报:气象+,“加”出新效能
山体雄峻,草木葱茏。位于抚州市资溪县的大觉山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近年来,资溪县深耕“气象+旅游”融合,充分挖掘气候资源,创建气候生态品牌,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推进气候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发挥气象优势,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气象赋能,新余仙女湖旅游借“风”起势
近日,“绿镜头·发现中国” 采访团深入江西新余仙女湖生态气象服务中心等地,探访气象部门在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为与显著成效。
更多>>
上海中心气象景观指数:让“高颜值气象景观”可遇可求
“8时望远观赏等级3颗星,11时4颗星,17时5颗星,20时5颗星。今日无缘观看晚霞、云海……”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观光厅购票处,一块电子屏幕前,不少游客在此驻足。
智慧气象,让天气更接“地气”
浙江湖州:气象激发新“钳”力
安徽:绘就气象旅游新蓝图
走进“长三角” 探寻气象助力绿色发展之路
更多>>
人民政协报 :安徽:绘就气象旅游新蓝图
又到一年红叶时。被誉为国内四大最美红叶观赏地之一的安徽黟县塔川村,也吸引着全国的游客们前来打卡。为了让游客不虚此行,早在2017年,黟县气象局就开始开展《塔川红叶观赏期预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新华网:“气象+文旅”绘就徽风皖韵“金色”画卷
近年来,安徽气象部门聚焦“气象+文旅”高质量发展,深化气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提升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协助打造了一批“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康养旅居示范区”,擦亮了徽风皖韵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这块“金字招牌”。
科学网客户端 :气象服务加持,让清洁能源运输更“有数”
10月28日,江苏南通如东洋口港阳光岛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舶“乌姆”(UMM SLAL)轮。
东方网:上海“气象×金融”深度融合 创新服务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市委金融办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气象×金融”的深度融合之道,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服务模式,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更多>>
服务融入“小网格” 气象赋能“大治理”
在宝安区燕罗街道,“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的创新工作模式成效显著;在龙华区福城街道,“网格+气象+楼长”基层立体化防汛体系已成为应对暴雨的有力抓手。在广东深圳,气象深度融入城市“小网格”,筑牢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第...
深圳激发气象数据要素潜能价值的探索实践
乘势而上 深圳低空气象产业发展风正劲
气象条件对低空飞行极为重要!国内首个低空气象产业集群成形
深圳气象服务如何零时差抵达千家万户
更多>>
央视新闻:气象条件对低空飞行极为重要
气象部门将从航空器制造、适航审定、飞行管制、空域划分等各个层面,将气象保障低空飞行安全相关任务相互融合。同时,在行业内部对低空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等加强统筹管理。
央视新闻:国内首个低空气象产业集群已在深圳成型
日前,中国气象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在深圳建设的气象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实验区正在加速建设,国内首个低空气象产业集群已在深圳成形。
光明日报客户端:深圳:“气象+科技”助力低空经济“高飞”
“人在公园坐、外卖天上来”已经成为深圳消费新景观。日前,记者在深圳街头走访发现,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引人注目。在闹市区的美团外卖无人机起降点,临近晚餐时间的外卖高峰期,无人机起起落落,有序“上班”。搭载着外卖的无人机飞往几公里外的无人机空投柜,成功投递后自行回航,无需遥控,全程智能。
光明日报客户端:看深圳气象服务如何零时差抵达千家万户
人口多、密度高、流动快。这九个字高度概括了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的特点。每当台风天来临,如何让气象预报预警精准抵达千家万户、如何保障居民安全不漏一人就成了气象部门和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龙华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街道400余名社区网格员的努力,他们是冲锋在一线的“气象兵”,不仅提升了气象信息的利用率,还扩大了其覆盖面,使更多居民准确获取气象预警信息。日前,记者来到深圳进行实地采访,体验了网格员的一天。
更多>>
广东:勇立潮头敢为先 绘就发展“粤”色美
牢记嘱托,广东省气象部门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奋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气象助力河源“绿富”双赢
广东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记录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呼吸吐纳”
“气象+新能源”开创阳江绿能低碳新“风”尚
精细化气象服务如何保障海上风电安全?
更多>>
中国环境APP:“我给岭南大气做CT”
与一般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不同,大气本底站观测的大气成分既要相对稳定、混合均匀,又要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可以说,大气本底站站址选定工作要求非常严苛,要能够最大限度记录大气“真容”。
广东广播电视台:海上气象观测站 让天气预警更精准
海上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的心脏,也是阳江海域气象信息收集的中枢纽带。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对天气变化和灾害性天气的“高度敏感”,气象服务“同步跟上”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中国环境APP:精细化气象服务如何保障海上风电安全?
这里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西侧海域,离岸距离约25公里。蔚蓝的海面上,315台海上风电塔鳞次栉比,高度普遍达到120米,相当于40多层的高楼。
荔枝网:向新而行:寻访广东最美气象站 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主要观测与天气、气候、环境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大气成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太阳辐射、降水化学和其他常规气象要素等,具有相当的区域代表性。
更多>>
天津:潮头观澜 凭津向海
初秋的津沽大地,海河之上桨声灯影、水光潋滟,科技塑造平安之城更具韧性,气象守护流域江河安澜正以“智”图“治”;登七彩廊道俯瞰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车来船往,胡张庄昔日的盐碱地今朝“葡”就致富路;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高...
天津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助力防治
现代化气象服务助力天津港高质量发展
建设低碳城市 气象科技“大显身手”
如何预防中风?他们从气象里找到“健康密码”
更多>>
新华社客户端:探访“零碳”码头,看气象赋能天津港“绿色”启航
走进天津港,一幅绿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座“智慧零碳”码头上,ART智能运输机器人精准作业,智能系统操控无误,集装箱船旁小车穿梭如织,减少人力、提升效率
中国科学报:如何预防中风?他们从气象里找到“健康密码”
“脑卒中的发病、愈后与气象要素密切相关,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王林表示,隔行如隔山,气象监测得交给专业的人做。
光明日报:这座高塔,把森林生态的细微变化“尽收眼底”
“我们经过数十次选址勘探,最终确定了在海拔600米以上无人类活动、原始森林覆盖率超过90%的山头上进行建设。”天津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根说。
央广网:天津首个森林生态气象观测塔建成
记者从天津市气象局获悉,日前,天津首个森林生态气象观测塔在天津市蓟州区梨木台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落成。这不仅填补了天津在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方面空白,也将为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更多>>
鄂托克旗:科技含量“藻”知道
在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坐落着全球最大的低温螺旋藻产地。走进螺旋藻产业园,一座座长约110米的跑道式养殖大棚鳞次栉比,俯身望去,大棚内不断流动的池水中,漂浮着点点绿色,共同晕染出墨绿的底色。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气象赋能 奏响绿色发展牧歌
乌兰察布大草原上的“蓝色海洋”让“风光”无限好
气象部门贴心服务鄂托克旗“吉祥三宝”
天气变化“藻”知道 气象“黑科技”助力螺旋藻养殖更省心
更多>>
央广网:天气变化“藻”知道 气象“黑科技”助力螺旋藻养殖更省心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有“世界藻都”之称。鄂尔多斯高原上天然碱湖星罗棋布,具备养殖螺旋藻得天独厚的优势。螺旋藻养殖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不仅受气温和光照的影响,暴雨、冰雹等恶劣天气也会对螺旋藻的生长带来危害。
央广网:推动绿电进京 乌兰察布新能源产业“追光捕风”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风光资源发电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一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作为国家一类风资源区,有效风时多,风能品位高。当下,乌兰察布市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推动绿电进京。
中国新闻网:为“世界藻都”护航的气象员
“要不是提前得到气象预报信息,我至少损失20万元人民币。”8月21日,谈及不久前的一场暴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螺旋藻协会副会长苏勇宁一个劲地向鄂托克旗气象局局长孔祥晨表达谢意。
内蒙古日报:“绿镜头 • 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内蒙古
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联合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中国科学报、央广网以及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组成的报道组,将深入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挖掘内蒙古气象部门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亮点成效。
更多>>
“数字化”如何为防汛救灾保驾护航?
什么是防汛决策指挥系统?面对暴雨洪水,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七上八下”关键期,记者来到山城重庆,探究当地气象部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为防汛保驾护航。
看重庆数字气象如何防灾减灾助农富农
数字气象助力山城治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灾
确保轻舟过万重山!气象监测防三峡危岩
在重庆,气象景观是最大的“气氛组”
更多>>
新华网:气象“黑科技”助力三峡危岩治理
一句“夔门天下雄”让人尽知瞿塘峡的高耸险峻。但对于当地气象部门而言,险峻的瞿塘峡崖壁上的危岩绝不是风景,而是三峡危岩治理的一大难题。
重庆发布:江岸边、悬崖间、绝壁上,他们建了几十个“气象眼”!
奉节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超过1500处,数量居重庆市之首。强度大且落区重叠的强降水,极易诱发危岩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华龙网:台风“闯”山城 重庆气象“四天”来守护
7月28日,重庆市气象局消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台风“格美”残余环流共同影响,28日夜间至30日白天,重庆中东部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降水具有一定极端性。预计31日重庆地区此次暴雨过程基本结束。记者从重庆市气象局获悉,这也是近年来重庆地区首次遇到台风直接来渝的情况。
上游新闻:数字气象全面接入“城市大脑”
在台风来临之前,重庆气象部门进行了哪些准备,来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
更多>>
21℃的城市 这块避暑胜地“科技感”拉满!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当“三伏天”的热浪席卷全国多数城市时,我国西南地区却藏着一处“天然大空调”,这就是夏季平均气温仅21℃的贵州省安顺市。
没见过,茶叶也有管家?
走进都匀:智慧气象守护千年茶香
北茅台南毛尖 看气象如何助力都匀毛尖香气飘飘!
安顺,何以激活“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
更多>>
光明日报:没见过,茶叶也有管家?
盛夏时节,走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毛尖镇,目之所及,处处葱郁,高温被绿意阻挡住脚步。
中国科学报 :21℃的城市 这块避暑胜地“科技感”拉满!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当“三伏天”的热浪席卷全国多数城市时,我国西南地区却藏着一处“天然大空调”,这就是夏季平均气温仅21℃的贵州省安顺市。
中国网:走进都匀:智慧气象守护千年茶香
素有“千年贡茶、百年金奖”之美誉的都匀毛尖,主产地位于贵州省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都匀市气象局副局长李青建介绍,都匀毛尖主产区位于北纬27度,平均海拔1400多米,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山上长年云雾缭绕,太阳直射较少,且雨水充沛。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优势造就了都匀毛尖的独特品质。
中国科学报:跑赢天灾 织金小城的惊险一夜
随着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隐患也逐渐增多,对公众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
更多>>
气象服务添彩攀枝花旅游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安全保障也得跟上。仁和区气象台台长刘馨语介绍,迤沙拉村地处干热河谷,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暴雨天气频发,容易影响游客体验和当地古建筑保护。
“藏”在稻海深处的气象博物馆
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攀枝花这样探路
成都市温江区通平小学校长李文杰:与气象携手 为学生筑梦
这座超大城市开窗就能看雪山,背后有何气象支撑?
更多>>
人民日报海外版:气象服务添彩攀枝花旅游
青山巍峨,大江奔腾,站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台远眺,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人民日报海外版:“气象+”添趣文旅“新蓝海”
好天气既是旅途中令人愉快的背景,也是与摄影、露营、研学等活动息息相关的“伙伴”。记者近日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团走进四川成都、德阳等地,记录当地气象部门如何以多元服务拓展文旅资源,让游客的旅途更加丰富多彩。
新华社:多领域融合 四川气象创新引领新发展
近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和四川省气象局联合组织开展了“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探寻气象科技现代化并服务社会发展的基层实践。
农民日报:四川省气象部门助力“治蜀兴川”工程推进纪实
“你们气象局的干部,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实事求是。”作为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大田村柑橘种植的领军人物之一,蒲江县人大代表罗廷万如此感慨。
更多>>
好山好水好气候 如何借“绿”生“金”?
盛夏,一片热浪。从西安开车接连穿过秦岭隧道,便见云雾缭绕山间,有凉意袭来。行至商洛,走进木王森林公园,沉浸在湿润的空气里,深呼吸几口,清新之感更甚。
八山一水一分田 如何筑牢安全防线?
从卖山货到“卖清凉”“卖康养”
不只是天气预报 这座秦岭小城把气象服务“玩”明白了
气候资源撬动文旅“大市场” 看商洛如何点“绿”成“金”
更多>>
中国科学报:不只是天气预报 这座秦岭小城把气象服务“玩”明白了
“秦岭最美是商洛。”贾平凹为家乡写下的歌词,早已成为这座小城最广为人知的表达。商洛美则美矣,然而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明白,在美的背后,“八山一水一分田”才是商洛更真实的写照。
农民日报:但使“水土”更“养人”
6月中旬,走进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木王国家森林公园,不是“太高”的气温让记者穿上了长袖外套。沿石阶而上,郁郁葱葱的大树伴客而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心情舒畅。
光明日报:气象服务让游人与特色自然景观“有期而遇”
走进陕西商洛镇安县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空气清新、气候温润,游客中心门口的一块“绿牌子”引人关注,“绿牌子”上显示:此刻负氧离子浓度为2900个/cm3,今日穿衣指数、花粉指数等也在这块“绿牌子”上滚动显示。
陕西日报:从卖山货到“卖清凉”“卖康养”
6月19日,记者来到商洛市商州区三岔河镇的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只见井水缓缓流入鱼池,清澈见底的鱼池里,鱼儿自由游弋。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正在利用园区的智慧管理平台,根据实时气象信息调整鱼池的进水量,控制水温。
更多>>
白兰花开时节,去游“荔”山海是种什么体验?
正值芒种节气,“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路向南,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奔赴着一场“香甜”的约会。
倘若花果知天气 广西持续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芒”起来!看气象如何赋能“芒”丰收
广西气象科技加持,让秃山披绿生“金”
看广西,以气象之力衔接“防-抗-救”全链条!
更多>>
农民日报:广西持续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纪实
6月上旬,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盆山村,白兰花种植户滕山刚从地里摘完了当天的白兰花,正把花摊晾在地面的厚布上,空气中隐隐飘着淡淡的花香。
广西日报:大石山的绿色突围
曾经,这里石漠化面积约8.1万公顷,约60%的人口生活在大石山区,“缺水、少土、石头缝里种苞谷”道尽了艰辛过往。
光明日报:在平陆运河这座大桥,气象如何守护“世界之最”?
红色安全帽、蓝色制服、明黄色马甲,迎面走来的是黝黑皮肤、满脸笑容的刘兴焱。
广西日报:一场与台风赛跑的桥梁提升工程
6月1日早,钦州市郊气温25℃,伴随4—5级偏北阵风。位于G75兰海高速广西钦州段平陆运河之上的钦江大桥,迎来了一场与台风赛跑的考验。 6月1日早,钦州市郊气温25℃,伴随4—5级偏北阵风。位于G75兰海高速广西钦州段平陆运河之上的钦江大桥,迎来了一场与台风赛跑的考验。
更多>>
向绿而行,古韵潇湘书写新版《永州八记》
湖南永州,地处湘江源头,因潇湘二水在此汇合,雅称“潇湘”,古称“零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其笔下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令人心驰神往。
湖南永州:气象服务加持 瑶乡擦亮“无忧旅游”招牌
精准预警“叫应” 筑牢基层防灾避险“安全堤”
湖南双牌:气象赋能“高颜值”孕育“高价值”
湖南永州:气象服务添彩生态旅游
更多>>
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南永州气象服务添彩生态旅游
湖南省永州市,古称“零陵”,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又称“潇湘”。永州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生态良好的“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
人民网:实现蔬菜稳产保供 气象监测预告助力高质量发展
县气象局通过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信息,提供精细化的为农气象服务,助力农业发展。
人民网:气象服务赋能 文旅产业不断焕发崭新活力
阳明山气候凉爽、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2.5℃,为杜鹃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光明日报:湖南永州: 潇湘夜雨 连接古今
湖南永州,古称零陵。这里有欧阳修“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的赞美,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还有陈孚“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的乐观。
更多>>
福建:气候品牌“富氧”绿色经济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赋予了这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特点,为土楼建造和保存提供了完美的气候条件。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8%,其所在的南靖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新版福州地铁气象服务系统可为预警响应多抢出三至五分钟
剪纸为媒,讲述多彩“气象科技”
福建气象部门助推两岸交流融合发展实践
来武平,“森”呼吸!借用好生态,让“颜值”变“产值”!
更多>>
光明日报:剪纸为媒,讲述多彩“气象科技”
数千年来,面对自然的风云变化,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始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出“祈福”这一民俗文化,并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人日报:浪漫云水谣 气象赋能生态文旅产业焕发新活力
4月18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云水谣古镇,一座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的土楼前人头攒动。这里,不仅是游客们追寻历史与自然的胜地,更是“气象+”赋能生态文旅的生动实践地。
福建交通广播:武平:借用好生态,让“颜值”变“产值”
“武平是中国天然氧吧,负氧离子浓度高,水源丰富,昼夜温差适合种百香果,对产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4月17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象洞镇百香果种植基地,微风拂面,绿意盎然,重返家乡创业的武平县优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秀珍向记者说。
东南网:龙岩武平:好生态赋能乡村振兴 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武平县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气候条件,积极探索好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更多>>
策划:颜昕 制作:李响 设计: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