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记者来到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云水谣古镇,一座座风格独特的土楼前人头攒动。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赋予了这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特点,为土楼建造和保存提供了完美的气候条件。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8%,其所在的南靖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金字招牌’提升了古镇知名度,为当地旅游增添了闪亮的名片。”南靖县土楼党工委书记徐添云表示,2023年,云水谣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71.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26亿元。
南靖县气象局局长黄华介绍,气象部门在田螺坑景区布设了负氧离子监测仪和空气清新指数站,“监测到的负氧离子、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数据会同步更新至‘知天气’App,方便游客随时随地掌握空气质量和天气情况。”
福建山水间隐藏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气象景观”,例如每年3月,平潭“蓝眼泪”景观都会“出圈”。聚焦帮助游客“看天出行”、尽兴而归,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台副台长林彦婷自2017年起和同事深耕“蓝眼泪”景观预报,通过筛选与“蓝眼泪”关联性较高的海温、气温、风向等气象因子,借助机器学习法建立预报模型,于2020年发布首期“平潭蓝眼泪气象条件概率预报”图形产品;与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平潭文旅部门联动互动,开展多维度研究。2023年,平潭全年接待游客总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破百亿元,北港村民宿年收入超3000万元。
在福建,游客不仅能轻松追“泪”,还能到宁德市霞浦县三沙镇观赏日出、晚霞七彩滩涂,在泉州市德化县九仙山欣赏云海和雾凇……这背后,有霞浦县气象局不断升级日出日落景观气象服务,预报精准度超过70%;泉州高山景观预报提前量从12小时至36小时提升到24小时至48小时,预报准确率超过80%。
福建气象与文旅部门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算法解析气象景观的“生”“消”规律,充分释放“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效应,盘活生态资源,推出“气象+文旅”创新应用发展新场景“四时福建”,精准推荐全省各县(市、区)每日最佳出游地、气象景观“打卡”点等,引导海内外游客“精准”出游。
龙岩市武平县象洞镇光热水资源丰富,为百香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象洞镇党委书记童军裕表示,得益于优良的气候条件,目前全镇百香果种植面积约1万亩,年产量约1.5万吨,预计总产值可达10亿元。
(作者:张钤 沈坤玉 何捷 吴才香 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