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无水不兴,景,因水添韵。沈阳辽中,辽宁之中央,地脉独厚,四河交织,以水为核心的湿地公园、生态文旅彰显着辽中的独特优势。然水多亦有其忧——如遇极端暴雨,水位上涨,河水四溢,辽中便面临洪涝之虞,威胁百姓安宁和农业发展。
在今年极端暴雨威胁下,气象部门如何助力辽中“零”伤亡?气象服务又如何赋能特色中药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1月12日,“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来到沈阳市辽中区,探寻防灾减灾与赋能产业发展中的气象智慧。
暴雨防灾考题如何“解”?
7月25日至28日,辽中区经历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水(以下简称“7·25”强降水)。全区20个气象站均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朱家房镇最大降水量高达650.1毫米。在暴雨肆虐下,辽中能实现零伤亡,背后有气象部门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平均海拔仅10米的辽中,防洪是当务之急。贯穿辽中的蒲河,其上游的团结大闸,是防洪关键所在。记者到访时,团结水库的流量为15立方米每秒。然而,“7·25”强降水期间,水库流量达到了380立方米每秒,得益于气象部门的精准预警,当地未发生洪水灾害。
早在7月23日,辽中区气象局就向区水务局提供了精细化的短时、短期和中期降水量预报产品,实时跟踪分析降水趋势,气象信息成为水务局决策的关键,为水库调度流量、削峰错峰等打足提前量。
区水务局根据气象信息,立刻调度水库流量。“我们提前腾出约1000万立方米的库容,为即将到来的暴雨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否则暴雨来了再动身就来不及了。”辽中区水务局局长辛乃威介绍。
位于蒲河上游的团结大闸,是辽中防洪关键所在。图/ 庞哲
在关注水库调度、河道行洪的同时,保障城市运行也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辽中区气象局局长田鹏波说:“当小时雨强超过15毫米,我们会立即通知区水务局,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准备。一旦小时雨强超过20毫米,辽中区就会出现积水。”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气象部门的前瞻性工作,为辽中防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汛期来临前,区气象局便联合区应急、水务等部门协同修订了辽中区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组织开展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演练,对全区186个行政村应急广播系统进行摸排检查,提升高级别预警信号传输时效性。
“气象大喇叭在这次暴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预警信息及时进村入户。”辽中区常务副区长张健说。
气象预警为先,政府指挥有力,各方齐心协作,防汛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收到气象部门预警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常驻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分析研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全部深入辖区开展防汛工作。
“此外,我们还建立应急专家保障体系,保证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名专家提供决策建议,并及时调度救援力量在辽中集结,尽全力保障全区安稳度汛。”张健补充道。
中药文旅“气象+”如何融?
“7·25”强降水期间,辽中区茨榆坨街道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以下简称“汉夏产业园”)中的药材大多数都未受影响。
“暴雨前一周,我就收到了气象局在微信群里发的预警信息,提前买好十几个水泵、挖水沟、打药,大部分药材躲过了这场暴雨。”产业园董事长于东霞边说着,边给记者翻看手机里的预警信息,“气象局给我们农户建了群,每天都给我们提供气象信息。今年倒春寒,多亏收到气象预警,避免了几十万元的损失。”
与粮食蔬菜不同,中医药材的种植周期更长。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多年的心血就可能付之东流。“白鲜皮至少要6年才能采收一次,五味子一年移栽、3年开花结果,盛果期可保持20多年。”于东霞说。
“中草药种植业与文旅融合的新兴产业,与传统种植业相比经济效益更高,可带动辽中农业转型升级和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茨榆坨街道党工委书记丁浩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给农业造成一定损失,我们需要与气象部门协作,共同谋划解决方案。”
需求所向,势在必行。今年1月,辽中区气象局在产业园中建设1个特色农业观测小气候站,守护中草药产业蓬勃发展。
走进产业园的暖棚,特色农业观测小气候站映入眼帘,上面架设的摄像头引起记者好奇。对此,田鹏波解释:“它可以实景观测作物生长的状态,结合气象服务方案向种植户提供作物各生育期管理注意事项。”该气象站还可观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太阳辐射强度等多种气象要素,结合设备架设地点的天气实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天气预报、预警服务。
于东霞深知气象信息的重要性。每当游客光临,汉夏产业园工作人员在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将气象知识融入其中,助力“农业+文旅+气象”理念的传播。
“未来,气象与中医药文旅产业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气象部门的专业服务将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辽中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李男说。
(作者:于桐 刘丹 张倩 孙从 姜晓辉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