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杨溇村的杨桂珍螃蟹庄园里,一只只成熟的螃蟹被捕捞上岸,随后被挑拣、装箱,送往全国各地。
作为湖州市的特色农产品,“湖州螃蟹”闻名已久。随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湖州螃蟹”更是借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成功出圈,其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添砖加瓦。
建设一条服务链
从出生到上桌,螃蟹需要经历放苗、生长、捕捞、筛选、运输等多个环节,气象条件在各个环节均有重要影响。浙江杨桂珍螃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瀛峰介绍:“螃蟹喜欢栖息在水草丰富、溶氧充足、水质清新、饲料丰富的浅水湖泊或沟河中,气温20℃至26℃时生长最快,气象条件及水体环境的变化对其生长发育均有明显影响。”
为此,湖州气象部门2022年在蟹塘边建设安装了一个湖蟹生态养殖小气候监测站,全天候监测与螃蟹生长相关的温度、气压、湿度、风等多个气象要素和水温、水位、pH值等水环境要素。监测数据在螃蟹庄园展示厅内的数字化未来农场驾驶舱和室外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研判、应对天气变化。” 卢瀛峰说。
湖州气象部门还与螃蟹庄园和广大蟹农建立起“点对点”的精准气象服务模式。市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陈中赟说:“通过系统研究,我们编制了湖州湖蟹养殖气象服务手册,开发了一系列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我们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加密服务频次,并给出管理措施及建议。”
今年夏天,湖州经历罕见的长时间极端高温。卢瀛峰边拿起青白色的螃蟹,边解释:“高温会带来缺氧、水质恶化等不良影响。”通过气象部门定制化服务,养殖户们提前收到高温预警及防御建议,采取蟹塘增氧、注水降温、调整投喂量等措施,保障了螃蟹的产量和质量。
在气象助力下,近年来,湖州全市湖蟹养殖年产量7700余吨,年产值高达6.1亿元,亩均效益7000元以上。
打造一个产业圈
眼下,湖州正在打造“蟹”字号产业集群,湖蟹产业的触角逐步延伸——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红色“钳”力股共富工坊建设;开发蟹黄粽子等特色衍生产品;通过节庆引流、举办吃蟹节等主题活动,逐步推广螃蟹全业态产业链……
2023年,螃蟹产业链成功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为杨溇村的“农文旅”一体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当前,杨溇村及周边太湖沿岸行政村正在共同打造一条滨湖旅游带,大小农文旅业态达到38个。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哲婷表示,这类业态同样需要气象部门护航,“近几年我们连续举办枇杷龙虾节,气象部门会提前一周给出针对性预报以及活动举办时间建议,活动当天还会提供逐小时精细化预报,让我们避开恶劣天气。”
在常规气象服务基础上,湖州气象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文旅气象服务体系,开发了适游度、避暑、竹海、雨雾观赏等各类生态旅游气象指数产品,形成了桃花花期、银杏观赏期预测等一系列旅游气象服务专题类产品。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如今的杨溇村正在通过引入商圈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多维度发展、打造太湖蟹品牌基地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产业先行,焕发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生机。
(作者:陈晓颖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