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缭绕,细雨纷飞,在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被轻纱覆盖。在山间薄雾的映衬下,广东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若隐若现。
2023年10月,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启动业务试运行,在海拔880米的新丰县大顶山上,用气象数据记录着北半球低纬度区域的“呼吸吐纳”。
新丰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偏北,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截至2024年6月,新丰森林覆盖率已持续11年超过80%,空气质量良好率更是达到99%。
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主要观测与天气、气候、环境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大气成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太阳辐射、降水化学和其他常规气象要素等,具有相当的区域代表性。
为了尽量还原大气的真实面貌,站址选择经过严格把关。新丰县气象局局长陈建文说:“在这里,连生火做饭都不允许,工作人员的三餐都得从山下运输上来。”
由于海拔高、汛期长,狂风暴雨天气在山上很常见。而与风雨相比,这里大雾天气全年出现,天数是县城地区的好几倍。在这样寂寞、孤单的工作环境下,大气本底站的工作来不得一丝懈怠。
走入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的观测室,映入眼帘的是各类专业设备。“仪器设备跟人一样不适应这种异常潮湿的天气,即便是全年全自动无人值守的设备,在这里也频频因生锈腐蚀而出现故障。有部分观测设备在国内首次使用,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故障排查修复知识只能边学习边应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土士说。
图为广东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一角 新丰县气象局供图
安装在这里的反应性气体在线分析仪,能够实时监测大气中多种重要气体的浓度,如氮氧化物和臭氧,有效识别和解析大气污染源,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支撑。黑碳分析仪则通过光吸收和热解的方法监测空气中的黑碳浓度。杨土士表示,这对评估空气污染、研究黑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对健康的潜在威胁都有重要意义。
山上的环境基本是原生态,树木茂密,特别是到了夏天,各种蛇虫鼠蚁层出不穷。
“在山上上班要胆大,更要心细。”大气本底站值班人员高捷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刚开始看到蛇,我吓得全身起鸡皮疙瘩,现在见多了,面不改色心不跳了。”
冬天,山上的气温比山脚下低5℃至8℃,还经常下“冷冷的冰雨”,观测仪器采集口常常因冰封而影响采样流量。为了保障数据正常采集,观测人员经常冒着风雨,跑到户外清洁仪器的冰霜。
“我以前恐高,现在爬多了风塔,自己都能感觉到爬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捷说。
每天检查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是否有报警报错;检查各种气瓶的压力表,如果压力到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就需要更换气瓶。更换完气瓶需要检漏,在巡检表上登记仪器运行状态……值班人员严谨的工作状态日复一日。
为了不让周围环境的变化影响到观测数据,大气本底站的观测人员需要详细记录周边的“特殊事件”,如车辆何时到达,何时离开,周围草地的割草时间,以及割完草后,草的“余香”何时消散。这些都需要细心观察与登记。
“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的运行填补了我国大气本底观测在华南地区的空白,为研究广东省和区域性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麦博儒说,“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与使命。”
(作者:余必锋 王天巍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