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地处湘江源头,因潇湘二水在此汇合,雅称“潇湘”,古称“零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其笔下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令人心驰神往。
曾经,绿,是永州地处湖湘与岭南交接处,山峦环伺间世外桃源的缩影。如今,作为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前滩”,绿,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永州厚植生态资源优势,正积极培育绿色动能,发展生态旅游。
助力擦亮绿色名片,当地气象部门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智慧,一幅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一呼一吸间,与美景双向奔赴
有人说,如果唐朝有社交软件,柳宗元就是顶流的推荐博主。一篇《小石潭记》,让永州在万千文人墨客心中“种了草”。1200年后,愚溪犹在;湘水流淌之处,却书写又一段佳话。
宋家洲公园,建在湘江之中的一处湖心岛上。江风拂面而过,颇有“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雅致。
公园一隅设有一处气象大屏,上面实时更新着负氧离子数等各项天气要素,赫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很高,空气很清新”。然而,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曾是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把生态保护工作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永州市副市长李钦说。
近年来,永州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将宋家洲这一“黄金地块”改造成让市民群众共同享受的公益性公园。同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53%,植被覆盖率超70%,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4%……
立足大发展,先要大保护。气象部门深度挖掘永州优势气候资源,推进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永州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到2022年,永州市全域11个县市区均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成为湖南省首个全域“中国天然氧吧”地级市。
宋家洲公园内的气象大屏 黄杰贞 摄影
宋家洲公园区域自动气象站 黄杰贞 摄影
“我们以‘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大文旅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推出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文旅项目52个,带动全域旅游热潮。”永州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赵月辉介绍,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54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9.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1%、44.93%。
距离永州城区不远的双牌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8%的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阳明山年平均气温12.5℃、年降水量1860毫米、年日照1156小时,适宜的气温、丰沛的雨水以及充足的阳光,孕育出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杜鹃花海。每年4月中旬起,阳明山杜鹃就进入了盛开季,一直持续至5月上旬。
不过,天气气候景观最富变化性,往往让游客“可遇不可求”。如何让游客与美景从“不期而遇”变成“双向奔赴”,考验着气象景观预报服务的精细化程度。
打开“双牌全域旅游”官方公众号,滑动可见阳明山24小时、未来15天的天气预报,各品种杜鹃的最佳观赏时间和地段,以及穿衣指数等信息,游客可据此安排行程。
“我们半个月前就看了杜鹃花花期预报,说前段时间有雨不适合出行,特地挑了个好天气来赏花,总算赶上了杜鹃盛花期!”提前做好攻略的游客郑女士表示不虚此行。
此外,县气象局还创建了一套云海景观监测预报系统,通过两个360°实景摄像头实时拍下云海出现的景象,气象专家结合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为云海预报提供支撑。
“今年年初,湖南经历了三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在做好灾害防御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尝试开展了雾凇预报,挖掘冬季旅游新亮点。”双牌县气象局局长王刚介绍。
“有了气象科技支撑,天气气候景观预报时间越来越准,景区能够提前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双牌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卢小花说,如今的阳明山,春有百花、冬有雾凇,夏季可感受22℃的清凉,成了全年可赏云海奇观的避暑旅游、康养目的地。2023年,双牌县共接待游客超过4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62亿元。
联防联动下,游得放心安心舒心
在永州零陵古城西北方向有一处萍岛,因宛如一片硕大的萍叶浮于水面而得名,潇水、湘江在此汇合后一路北上。而这里,正是有着潇湘八景之首美誉的“潇湘夜雨”取景处。看两江蜿蜒相汇,听雨打芭蕉作响,窸窸窣窣间,平添几许乡愁。南宋诗人陆游所说的“不到潇湘岂有诗”,可谓代表了千百年来“打卡者”的心声。
“潇湘夜雨”因雨成景,是典型的气候景观。其观赏适宜与否,也取决于降水量。湖南气象部门研究发现,当小时降水量在0至10毫米时,观赏潇湘夜雨为“较适宜”,细雨如丝,如烟如雾,如梦如幻。但当雨势变大,一切都要以安全为先。
就在今年“五一”假期,萍岛选择了闭园。“主要是考虑游客的乘船安全。”永州水云潇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吕晟解释,由于上游降水量较大,水库泄洪导致水位上涨,游船无法正常航行。
这一决定的底气,源于气象部门在4月底作出的上游面雨量预报。当地在4月30日紧急调度,将萍岛上游的水与湘江来水进行错峰,提前开闸泄洪,并关闭景区。
位于潇水和湘江汇合处的萍岛 张月林 摄影
“专业、及时、迅速、精准!”提到气象预警,双牌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负责人陈珂用四个词高度评价,“气象部门与我们建立了高效的联防联动机制,遇到灾害性天气,气象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和防御建议传递给我们,助力精准调度。”
近年来,永州气象部门持续织密气象监测网,不断攻关预报关键技术,强化落实“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的“631”递进式服务机制,遇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能够提前1—2天向当地政府领导和大型水库发送预报结论,提前6小时明确具体受影响地区,提前3小时向受影响的景区预警,提前1小时进行“叫应”。
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传说中是瑶族的发源地。当地的大泊水瀑布如白练般,从郁郁葱葱的山谷中奔腾而下,甚为壮观。
“每年5月至6月是瀑布的最佳观赏期,却也是最危险的主汛期。”江永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星介绍,既不想让游客错过最美的瀑布,也不能让游客置身险境,降雨过程的致灾风险“临界点”是旅游产业从业者最关注的。
“景区里有多座木质桥,暴雨来袭时很容易被冲垮。那天我们接到气象部门提醒后,马上联系景区,要求立即劝离游客。最后一个游客离开10分钟后,景区内就发生了山洪。多亏气象预警及时,为应急响应留足了提前量。”李星回忆起今年4月的一次紧急转移过程。
和李星一样对气象部门提醒记忆犹新的,还有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党委书记杨林。在勾蓝瑶寨,他指着墙上一道涨水线痕迹,向记者讲述了转移时的情形。
2022年7月,受台风“暹芭”影响,江永县普降大暴雨,兰溪瑶族乡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04.8毫米。接到气象局的电话后,杨林立即组织村干部敲门入户,连夜紧急转移了50余人。“当我们去转移最后一户住得较远的村民时,水已没过膝盖,需要划船前行。”
在这个保留了300多栋明清民居的古村落里,老人较多且大多只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在短时间内传递气象信息、开展有效沟通并成功转移,是如何做到的?
原来,在那次台风过程发生以前,勾蓝瑶寨就可以利用“村村响”大喇叭提供双语气象播报的特色服务。“用普通话先播一遍,再用少数民族语言播一遍,确保每名村民都听得到、听得懂。”杨林说。
不仅如此,当地自动气象站经升级改造后,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大幅提高,同时气象部门定期组织面向乡干部、村干部的防灾减灾培训,畅通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一耕一运中,绘出乡村振兴好“丰景”
“我们热情欢迎各位朋友到江永赏好山好水,品特色‘五香’。”5月16日,在“湘品入湾”粤港澳大湾区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品牌推介会上,江永县副县长陈继康激情致辞。
从地理位置看,自古以来,湘南是长江流域沟通珠江流域的咽喉之地。在新时代,永州也在努力抓住这一区位优势。
凭借湖南产地直发的首条陆海联运的供港蔬菜专线,近年来,直供香港果蔬先后从江永发出,让独特气候孕育出的香柚、香姜、香芋、香菇、香米等“江永五香”特色农产品,“带着露珠”7个小时到达港澳居民的餐桌。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让江永“菜园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不只是区位优势。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优势赋予江永县的农产品更好的品质。
在江永县下界头供港澳蔬菜基地,绿油油的叶子铺满了田地,节瓜、苦瓜、茄子等正沐浴着阳光,长势喜人。
江永县下界头蔬菜基地农户将瓜蔓绑上架 郭若水 摄影
基地负责人张永介绍,基地现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光是节瓜,预计亩产能达到7000至8000斤。他表示,丰产的信心来源于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前段时间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根据气象预报,我们在移栽前开展了无人机植保作业,通过提前消毒避免了病虫害的发生。移植后,组织工人对水渠进行疏通,及时排出积水,防止菜苗淹涝、倒伏。”张永说。
今年第一季度,江永县共出口蔬菜2万余吨,产值达2.8亿元。实际上,1月22日,向来“冬无严寒”的江永遭遇了一次强寒潮天气。
“收到气象信息后,我们及时加固棚膜、覆盖保温被,还提前发出好几车蔬菜。”江永县广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利武介绍,在寒潮到来前,农业气象专家已多次深入蔬菜大棚生产一线开展“点对点”指导,同时通过“天帮忙”App线上科普,让越冬蔬菜“早添衣”。
在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抢鲜”之路上,气象服务也不曾间断。在采摘前,基地根据气象预报选择采摘时机,确保蔬菜口感等处于最佳状态;在运输过程中,县气象局将车队所有人员信息录入一体化平台,帮助司机及时获取气象信息、合理规划行车路线,从而保持蔬菜新鲜、减少损耗。
目前,江永县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认证基地23家,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9.8万亩,带动当地8.6万人就业,蔬菜变身农民致富、出口创汇的大产业。
江永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厚德介绍,当地充分激活乡村各类要素,依托现有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探索“旅游+康养+农业+文化”等多元融合业态。
如今,从零陵古城到潇湘绿水,从双牌阳明山到江永美瑶乡,永州从诗词书卷中走来,带着千年墨香,将生态之美变成发展之源。青山绿水间,人们用智慧与汗水,写下新时代的《永州八记》,期待八方来客了解它独特的美。(杨玲、梁潇、林城、王淑平、曾倩彬、周佳玲对本文有贡献)
阳明山云海景观 双牌县阳明山管理局供图
(作者:吴彤 段昊书 李子硕 张倩 郭若水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