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动介绍
新闻动态
足迹·探访地
“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延安
为无人机装上“气象导航”,护航“天空之城”腾飞!
让气象密码沉入泥土飞向蓝天 自贡气象赋能现代农业与新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藏粮于技新实践!气象密钥解锁青稞高产基因
扬帆起航靠什么?“气象+”赋能滨海体育新格局
这么近,那么美,康养到河北!
让气象密码沉入泥土飞向蓝天 自贡气象赋能现代农业与新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自贡,在大安区再生稻试验基地的稻田里,见证气象数据与再生稻生长曲线精密耦合;在自贡航空产业园双创中心的跑道上,领略多要素垂直观测系统为低空经济保驾护...
为无人机装上“气象导航”,护航“天空之城”腾飞!
工人日报:科技赋能“气象+”,一场助企富民的双向奔赴
近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四川,深入泸州、自贡、宜宾等地,挖掘气象部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及显著成效。记者采访发现,科技赋能“气象+”背景下,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的气象服务,在农业、交通、低空经济等多领域得到深度应用,成为推动助企富民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
中国经济网:气象科技助力自贡再生稻之乡破译"天时密码"
6月25日,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位于四川自贡市的再生稻蓄留核心区,对当地再生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访。
封面新闻:科技助力应对罕见高温“烤”验 四川自贡这片稻田即将迎来头季孕穗期
一夜大雨之后,6月25日上午,四川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的再生稻科研基地内,即将进入拔节孕穗期的水稻一片绿意。鄢圣敏穿上防护袜,走进稻田里查看植株的状况,“上一轮高温干旱对水稻试验材料影响不大,目前长势良好。”
泸州融媒:“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泸州———央媒看泸州气象“观风云 惠酒城”
6月23日-24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泸州。报道组深入油纸伞博物馆、泸州港等地,充分挖掘泸州市气象部门在服务非遗文化传承、支撑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及显著成效。
“‘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
走进秦皇岛
6月17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河北省秦皇岛市。报道组将深入挖掘气象部门在深度参与康养名城建设、赋能文旅发展、服务特色农业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这么近,那么美,康养到河北!
扬帆起航靠什么?“气象+”赋能滨海体育新格局
农民日报:“40、60、80厘米,哪个高度更适合你这里种葡萄?”
拨开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金士通国际葡萄酒庄种植基地的葡萄叶片,秦皇岛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孙丽华取出温湿度照度记录仪,仔细查看并拷贝数据,对基地负责人赵晓东说,“60厘米高度的温湿度和光照参数都很合适,暂时不用调整。”
工人日报:风速变化实时捕捉!这座海岛气象站,护航帆船劈波斩浪!
海浪翻涌,白帆飘扬……6月18日上午,记者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河北秦皇岛蔚蓝海岸。几位年轻人正在岸边升起风帆,不远处,几艘帆船已驶向辽阔的海天相接处。
“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走进广东梅州
6月11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广东梅州。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联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新华网、新华社广东分社、广东广播电视台、梅州日报、梅州市广播电视台...
广东梅县:精细化气象服务助推金柚增产增收
中国新闻网:千年古镇筑起气象防灾减灾“智慧防线”
粤北山区的三省交界处,拥有1200年历史的梅州梅县区松口古镇,既是客家人“下南洋”的首站,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然而,密布的河流、频发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汛期集中强降雨与上游水库泄洪叠加,让这座千年古镇长期经受极端天气的考验。
新华网:广东梅州:气象科技扎根乡土 书写乡村振兴新故事
设立气象预警大喇叭、打造具备区镇会商能力专用气象平台、建设自动气象观测站……近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先行镇——梅州市松口镇,深入探访该镇以气象科技深度赋能农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新华社:广东梅州:观云测雨助农度汛
广东梅州是我国柚子的重要产区,其中梅县区素有“中国金柚之乡”的美誉。为保障当地果农顺利度汛,当地气象部门依托自动化气象站数据,为果农提供高效、精细的气象服务;同时,通过开展柚种防灾培育研究、组织防灾减灾气象培训等举措,指导柚农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助力柚农提产增收。
梅州日报:“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走进梅州活动启动
“‘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梅州,将深入梅县区、蕉岭县等地,围绕广东省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挖掘梅州气象部门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亮点成效。
藏粮于技新实践!气象密钥解锁青稞高产基因
在海拔4700米的高度,青稞是唯一能正常结穗的粮食作物。它耐寒基因可扛-3℃低温(平原小麦0℃即冻伤),苗期扛-10℃,乳熟期仍能抵御-1℃。在西藏76.2%粮田,青稞年产达85万吨,支撑起98.5%的西藏粮食自给率。
“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走进西藏 挖掘自治区成立60年来生动故事
走进西藏丨气象部门精细化服务“高原天路”提质改造工程
科技日报:精准监测 气象为农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6日,记者随中国气象局“‘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西藏。在拉萨市林周县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农业自动气象站矗立在田间地头,随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雨量等要素。
工人日报:“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走进西藏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月16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西藏。未来一周,报道组将挺进拉萨及林周、那曲及安多等地开展蹲点采访,挖掘西藏气象部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
工人日报:从委员通道来到青稞地助农增收
在平均海拔约4200米西藏拉萨市林周县的一处青稞实验基地,2024年亮相全国两会“委员通道”的全国政协委员达瓦顿珠,详细向“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介绍如何巧用气象科技助力实现更大青稞产量、更好综合效益。据介绍,林周县利用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鼓励当地农户提前一个月种植青稞,近年来产量不断提高。
西藏日报:在世界屋脊的云端坚守——探访海拔4800米的安多县气象站
安多县气象站始建于1965年11月1日,海拔48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素有“天下第一气象站”之称;这里年平均气温仅-3℃,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超过146天,被称为“生命禁区”。驻守人员不仅要直面缺氧带来的呼吸困难、头痛失眠等高原反应,还要在暴雪封山、设备冻结的困境中坚守,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复一日地开展气象观测工作。
气象赋能绘新景 山水郴州展画卷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湖南郴州,这座林中之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雾漫小东江”“回龙山云海”“莽山雾凇”等气象景观,更因气象服务的有效融入,让“诗与远方”独具魅力。
走进湖南丨神农故郡向新而行 智慧气象赋能安仁县水稻和中药材产业发展
走进湖南丨当水稻遇上数智气象,能解锁怎样的农业新图景?
古诗里的山水氤氲,都写在湖南这个气象景观里了
走进湖南丨平常日子里的“不平常”
人民网:追光、逐云、听风:湖南郴州气象赋能文旅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跟着天气去旅行”,一场因气象而起的文旅新风尚正悄然兴起。气象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旅游场景的边界,也为文旅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环境:从受灾到安居,湖南“631”气象预报预警守护资兴安全
“今年1月份,我们就搬进来了,房子地理位置好,建得也舒适,以前一下雨就担心受灾,现在放心多了。”今年春节,“平常商行”小卖部老板、65岁的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白廊镇龙溪村村民谢平华在资兴市兴宁镇福兴苑小区新房中度过了新年。
红网:平常日子里的“不平常”:资兴灾后重建中的气象担当
2024年7月26日至29日,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遭遇极端暴雨,突破历史极值,引发严重山洪地质灾害。近一年后,当地居民生活如何?2025年5月13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湖南站“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来到郴州市资兴市兴宁镇福兴苑小区,探访这里居民的新生活。这里是暴雨天气过程后资兴建设的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点。
三湘都市报:“格美”影响近一年后,资兴恢复重建近百个气象设施
2024年7月26日至29日,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遭遇极端暴雨,突破历史极值,引发严重山洪地质灾害。5月13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湖南站“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来到郴州资兴,了解这里的变化。
走进陕西丨以好气候“撬动”一座城市发展
陕西省商洛市全域地处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秦岭的腹地,森林覆盖率达70%。筑牢秦岭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将自然的气候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成果,是商洛的重要使命。
商洛:以“气候经济”激活“两山”转化
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创新机制,数字赋能!“三合一”平台助力商洛精准防灾
商洛探索绿色生态气候资源的“变现之路”
人民政协网:夏天,到22℃的商洛来康养
全年平均气温12.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70%,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5577个,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达340天……这里就是陕西商洛。
商洛日报:2025年“绿镜头·发现中国” 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商洛
4月21日,2025年“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商洛。本次活动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联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以及陕西日报等媒体组成报道组,深入一线,全方位展示我市在推进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的实践。
商洛新闻网:“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2025年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在商洛启动
月21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2025年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在商洛启动,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联合陕西省气象局,将在一周内深入商州、丹凤、商南、山阳、柞水等生产生活一线,挖掘商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成效。
商洛新闻网:“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2025年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探访气象服务助力产业发展
4月22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2025年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第二天,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联合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地方媒体组成的报道组先后在丹凤、商南进行了主题采访活动,探访气象服务助力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策划:郭曼如 制作:闫涵 设计:李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