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这座被誉为“南疆煤都”和“中国天然气之都”的城市,静卧于群山环抱的带状盆地中。独特的地形既赋予其丰富资源,也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小气候——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防灾减灾始终是悬在心头的课题。

图为拜城县城市景观 拜城县气象局供图
如今,这一境况正悄然改变。
今年7月,新疆首个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在拜城县正式启用。这套由阿克苏地区气象局自主研发"天气盒子"平台升级而来的系统,正以数字之力,为这座戈壁中的城市筑起一道智能“护盾”。

图为新疆首个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 拜城县气象局供图
水利枢纽的“安全哨兵”
穿越苍茫戈壁,克孜尔水库的轮廓渐次清晰。这座灰白色混凝土大坝如巨兽横卧,作为阿克苏地区渭干河流域唯一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为一体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其安全牵动着下游万千民生。在克孜尔水库管理中心运行与管理科科长杨顺刚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的“真容”。

克孜尔水库 拍摄者:李琼
“这里是实时监测,我们通过系统随时可以查看天气变化过程和降雨情况,方便进行调度。”杨顺刚指着屏幕介绍,今年6月,克孜尔水库主动联系拜城县气象局安装了这套预警终端,仅仅一个多月后的7月28日,预警终端就发挥了大作用!
杨顺刚回忆称7月28日,他接到了县气象局局长袁华江的电话:“水库区域已经开始降雨,请注意防范。”
事实上,降雨预报在三天前的25日已送达水库。“我们从三天前就密切关注天气,28日当天在系统上看到了降雨后,立即将雨量信息输入洪水预报系统中进行预报,在掌握上游入库洪峰流量后,提前进行了泄洪。”杨顺刚说,最终,这场降雨未对水库造成威胁。

克孜尔水库管理中心运行与管理科科长杨顺刚正在将预警终端数据输入到洪水预报系统 拍摄者:李俊
这样的“实战”案例在克孜尔水库屡见不鲜。克孜尔水库管理中心主任陈喜说,今年7月28至30日,上游流域普降中到大雨,24小时累计降雨大于10毫米以上的有15个站。水库通过这套系统监测到的降雨信息传入洪水预报系统,精准预测出洪峰流量1014立方米每秒,洪水总量约3500万立方米。通过提前预泄措施进行防洪调度,削峰率超过55%。
“终端运行太方便了!”陈喜指出,这套系统覆盖站点广,能24小时不间断监测降雨量、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关键气象要素,数据精度高、更新频率快、分布范围广,尤其是能捕捉到入库河流源头产流区域的天气实况和强降雨过程。“而且气象局很贴心,免费安装免费使用,气象服务做得非常好,值得五星好评。” 陈喜竖起大拇指。
不仅仅是服务水库调度,袁华江表示,如今这套系统让气象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赋能”,在应对工矿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突发天气事件时,能快速掌握气象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硬核支撑。
激活基层防灾“神经元”
在拜城县基层防灾的“最后一公里”,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同样展现出独特价值。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拜城县每年需应对200次以上的低温、大风、暴雨、冰雹预警,防灾减灾刻不容缓。
6月18日的冰雹天气过程就是生动例证。当天,拜城县气象局提前2小时预报老虎台乡、温巴什乡、铁热克镇等乡镇冰雹天气。

拜城县气象局预报员正在分析研判天气形势 拜城县气象局供图
预报员万尼亚尔艾力指着预警终端中的“气象预警”模块向介绍道:“通过这个系统靶向发布预警,可以直接联动基层网格员。”当预警信息发布后,终端会将信息推送至对应的网格员,网格员依据提醒迅速开展入户通知工作,确保每一户群众都能及时了解灾害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前收到天气提示后,要了解详细情况还要打电话询问。现在通过终端能实时查看天气变化和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我们心里更有底了。”拜城县老虎台乡党委书记邓鑫介绍说,在此次防范冰雹过程中,由于预警及时,相关乡镇迅速响应,县人影办迅速启动防雹减灾应急预案,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防雹作业,驱散强冰雹云层,成功避免经济损失近20万元。
“终端的投入使用,有效弥补了全县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不足的短板,打通了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拜城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狄俊杰指出,预警终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县14个乡(镇)、15个县直单位及产业园的智能预警网络。

“绿镜头·发现中国”记者团采访拜城县气象局局长袁华江 拍摄者:薛瑞弘美
袁华江告诉记者,县气象局还与多部门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跨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让协同防灾的"组合拳"越打越顺。
在拜城这片能源与农业并重的土地上,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以科技为笔,在戈壁与绿洲间绘就精准防灾的画卷。它不仅守护着"南疆煤都"的能源动脉,更筑牢着粮食生产的"安全堤坝"。正如当地干部群众所说:有了这套系统,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多了份"胸有成竹"的底气。
(作者:李俊 马铁居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