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正值辽宁盛夏,在辽阳县山区的大棚里,大片的灵芝在静静积蓄力量,等待它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还有不到20天,珍贵的灵芝孢子粉就要喷涌而出,山坡地里的黄精也同样处于块茎积累养分的关键阶段。弓长岭区种植园中成片的不老莓树枝繁叶茂,挂满了即将成熟的果实,人参谷生态旅游区依托清新的空气和生态风光,游客络绎不绝,一派热闹兴旺的景象。
辽阳,这座因矿而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土地,如今凭气候资源的独特优势、气象科技的深度介入,正推动着农业与文旅产业进行一场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绿色转型,气象科技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守护者”,更成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催化剂”,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百年矿区的“气象引擎”:从“矿竭城衰”到“点绿成金”
弓长岭区,因绵延十余公里的铁矿而闻名,是雷锋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如今,这座曾经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弓长岭区汤河镇石四村地处山区,过去,村民多靠种植玉米为生,现在这里成为了东北最大的有机不老莓基地,占地12000亩,种植了300多万株不老莓,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200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从果酒、多肽粉、发酵植物饮品到研学观光,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亿元,成为弓长岭区农业转型的标杆。
不老莓果实 图/张奥光
弓长岭区气候温和湿润、日照丰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完美匹配了不老莓的生长特性。“这么多年了,都是风调雨顺,这里的气候条件和水土是不老莓优质产出的关键,这是集团能够把基地选在辽阳的主要原因。”提到基地选址,辽宁岭秀山圣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自豪溢于言表。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田间地头的那座“气象哨兵”——气象部门在基地核心区安装的小气候监测站,24小时紧盯温湿度、风速、土壤墒情等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不老莓在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等生长周期的环境状况,为实施精细化气象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设立于弓长岭区不老莓基地的气象观测站 图/卜钰
姜晶晶介绍说,气象服务的介入给管理人员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方便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块结合所属的环境调整生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提高果品的质量,显著增加了不老莓一等果的产出。
针对不老莓怕旱忌雹的特性,气象局建立起“萌芽—开花—采收”全周期气象服务,通过微信服务群每日推送农事建议,在关键生长期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达到2800个!”在弓长岭区人参谷森林公园,游客赞叹高负氧离子浓度带来的清新感受。深吸一口气,仿佛每一个毛孔都被沁润,连呼吸都变得格外舒畅,不少人特意停下脚步,在林间伸展身体,享受这份“氧吧”的馈赠。弓长岭区政府利用原有山林资源,依托当地高负氧离子浓度优势开发了人参谷森林公园登山步道和民宿项目,迅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景区开放首年便吸引游客7万余人,带动周边农户收入大幅增长。
不老梅树枝繁叶茂,挂满了即将成熟的果实 图/卜钰
7月16日,在弓长岭城区,铁人三项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隆冬时节,温泉滑雪场十余项冰雪娱乐项目更是游人如织。得益于辽宁省气候中心开展的气候资源论证与开发工作,辽阳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如今,游客们不仅能体验登山、观赛的乐趣,还能品尝特色羊汤、享受温泉疗养,一条集运动、休闲、美食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已然成型。
人参谷位于弓长岭区安平乡,乡长刘树根向我们介绍了村集体建设的“收获长廊”:“通过出租摊位和销售农副产品,年收益达5.6万元,部分农户纯利润甚至突破20万元。气象部门在建设中通过极端天气预警,帮助景区排除隐患,有效防止了意外发生,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气象站还实时监测发布负氧离子含量,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优势,优化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特色田间的“气象处方”:从 “看天收” 到 “品质赢”
辽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7℃,平均年降水量694.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525.5小时,为中草药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目前,全县中草药种植涵盖黄精、北苍术、玉竹、赤芍、白鲜皮、泡参等多个品种,其中黄精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然而,气象条件对这些特色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影响显著。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给产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从幼苗到采收,气象局的自动气象站数据准确,推送及时,科技小院专家的服务建议好比‘及时雨’,像倒春寒预警、排水建议等,实实在在帮我们避了损、提升了产量。”八会镇八股村支书宋红伟高度评价气象部门的重要作用,在他身后是已经收获的满满一仓库高品质黄精。
辽阳县八会镇黄精气象科技小院的黄精处于块茎积累养分的关键阶段 图/郭笑羽
辽阳县气象局以科技为核心,构建了覆盖黄精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体系。在黄精种植区,气象部门布设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降水、风向等关键数据,为种植户提供病虫害风险预警和极端天气防范建议。在辽阳县政协的牵线搭桥下,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省经济作物研究所、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辽阳市气象局及辽宁八股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组建黄精气象科技小院专家团队,联合开展黄精气象服务的应用研究,提高黄精种植和栽培技术,研发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推动特色气象服务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对于“气象科技小院”专家团队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八会镇镇长王多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气象服务的助力下,去年黄精烂根率降低了20%,亩产提高了15%,气象灾害损失率显著降低。”宋红伟手捧黄精一脸喜悦。
辽阳修仙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辽阳县甜水满族乡摩天岭脚下的李家村,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种养殖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区,占地面积800余亩。灵芝对日照、气候等条件都有较高要求,甜水满族乡地处辽阳县东部山区,环境好、空气好、早晚温差大,很适合种植灵芝。
图为辽阳县甜水乡谢家农场气候观测站 图/郭笑羽
针对灵芝喜湿怕光的特性,气象部门在灵芝主产区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和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生态调控建议。
“以前是全凭经验,现在可以看数据调大棚小气候。”辽阳修仙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娜说。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查看自动站气象信息,预警高温或连阴雨天气,指导农户及时调整大棚通风和湿度,确保灵芝品质稳定。
谢家农场灵芝生长正旺 图/郭笑羽
在县政协的组织协调下,气象部门与企业多次面对面沟通,完成气象站的共建共用。辽阳县政协副主席王红表示,2024年依靠精准预报在3次大的天气过程中有效减轻损失,基地的气象站已经成为指导生产的“种植指南针”。
气象部门还深入挖掘本地气候资源与灵芝、黄精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开展气候品质评价工作,创新推出“特优”气候品质认证服务,通过分析气象条件与这些产品有效成分积累的关系,为优质产品颁发气候品质证书。这不仅推动灵芝等产品市场溢价10%-20%,提升了黄精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好气候出好产品”的品牌价值,助力农户增收近30万元,更提升了产业效益,气象资源真正转化成辽阳县农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