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2025绿镜头>走进四川>新闻播报
三江之上!看宜宾如何筑牢气象防线!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7月25日15:24

“辖区各船舶请注意,根据市气象局预报,长江干线宜宾段将出现一次强对流天气,其间伴有7级阵风,请各船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必要时就近选择安全水域锚泊!”

7月9日,宜宾海事局指挥中心的甚高频通信系统里传来急促的预警播报,海事值班人员将信息推送给辖区内船舶并指挥其及时锚泊,一场可能危及航行安全的强对流天气,在精准预警服务下化险为夷。

宜宾三江汇流 摄影:郭银尧

四川省宜宾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金沙江、岷江与长江在此交汇,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了这座城市“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也让它时刻面临着暴雨、大风和洪涝灾害的多重考验。

宜宾市气象部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在水上交通、应急响应和防汛指挥调度三个关键领域,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用精细服务守护三江流域安澜。

水上预警:电波织网护航运安全

宜宾海事局通航管理处(指挥中心)处长程自然介绍:“2017年之前,长江干线宜宾段每年都会发生数起与气象相关的水上交通险情,自从与气象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后,险情数量逐年下降,近五年辖区险情事故率归零。”

记者在宜宾海事局通航管理处(指挥中心)处采访 摄影:郭银尧

这套信息通报机制的核心在于“三个一”:每日一次常态化气象预报、每遇恶劣天气开展一次跨部门联动、每艘船舶一套专属预警接收终端。

记者采访“长江宜宾号”船长李东 摄影:郭银尧

在宜宾合江门洋码头,旅游客船“长江宜宾号”船长李东展示着船上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甚高频对讲机等信息接收装置:“这些设备24小时开机,海事部门接到市气象局的预报信息后会第一时间推送给我们,上个月有次突发大风,我们提前收到预警,及时调整客船出航时间,守护了游客的安全。气象预报对船只航行安全起着‘压舱石’作用。”

应急响应:“叫应”提醒筑牢应急屏障

“屏山县大乘镇将出现雷暴大风,请注意转移危险区域群众!”2024年4月15日晚,在县防汛指挥部微信联络群里,县气象局局长陈传军发布的预警信息如同惊雷炸响,气象部门与其他防灾减灾相关部门迅速协同配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避险行动。

屏山县气象局鸟瞰图 摄影:郭银尧

当日20时15分,县气象局值班人员进入应急状态,22时35分升级发布红色预警。红色预警发出后,县气象局与应急管理局立即启动电话提醒机制,逐一联系红色预警覆盖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

大乘镇政府值班室接到预警调度提醒后,镇长邓攀迅速下达指令:“七四茶厂位于岩门村高海拔区域,易受大风影响,立即通知茶厂转移人员!” 茶厂值班人员邓刚接到通知后,与岩门村干部连夜赶到厂房,将熟睡中的 26 名工人紧急唤醒,撤离至安全位置。

在屏山县气象局值班室,一块实时刷新的监测大屏记录着这场风暴的破坏力:33.1米/秒的风速数据,打破该县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风力纪录。

“我们设置了三级预警阈值,当风速达到17.2米/秒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屏山县气象局业务人员顾婷婷介绍,“预警有效、及时的关键在于‘递进式服务’——提前6小时发布趋势预报,提前2小时发布具体落区,提前30分钟发布即时预警。”

宜宾市气象台台长邓荣耀向记者展示气象监测预警平台 摄影:郭银尧

宜宾气象部门还通过“数字预报员”智能信息推送系统,进一步提升响应速度。该系统运用雷达资料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实时监控,当回波强度≥35dBZ、范围大于10平方公里时,就自动在市县气象微信群发出警告,并实时监测风力等级提醒值班预报人员。

防汛调度:数字赋能促科学防控

在宜宾市防办指挥大厅里,有一块显示着气象、水文、地理等融合信息的“智慧防汛大屏”,屏幕左侧是滚动更新的雷达回波图,右侧是实时水位监测曲线,中间则显示着11个区县的防汛物资储备情况。

宜宾市防汛抗旱事务中心主任刘炼介绍全市防汛调度情况 摄影:郭银尧

“我们建立了‘三色预警’机制——蓝色预警时检查物资,黄色预警时集结队伍,红色预警时启动转移。”市防汛中心主任刘炼介绍,这种分级响应机制让有限的防汛资源实现了最优化配置。

在基层防汛的“最后一公里”,同样也有科技赋能。在叙州区蕨溪镇,每个村都配备了一台防汛应急终端,可实时接收气象预警信息、查看转移路线图、呼叫应急救援。

“去年汛期,这个终端救了3户人家。”蕨溪镇党委书记杨波回忆,当时暴雨突然加大,终端自动发出声光报警,村干部按预设路线组织转移,5分钟内全部撤到了安置点。

从水上交通的电波预警到大风天气的秒级响应,再到防汛调度数字赋能,宜宾气象部门用科技与机制的双轮驱动,在三江之上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灾减灾防线,实现连续三年重大灾害零伤亡。

(作者:赵欣 王颖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