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2025绿镜头>走进四川>新闻播报
一屏护安澜 一伞启新篇 泸州气象服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 日期:2025年07月17日14:56

  如何在风雨到来前争取更多“提前量”?如何让无形风险“看得见、管得住”?

  在四川泸州,答案写在一方实时跳动的“屏”中,写在一把传承百年的“伞”上。

  近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泸州,从繁忙港口到高山竹林,见证泸州市气象部门以“有精度”“有速度”“有温度”的服务,赋能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护航:17个站点守望“黄金水道”

  走进四川第一大港泸州港,巨轮穿梭,吊臂林立。这里年货物吞吐量超900万吨,然而一阵大风、一团浓雾、一场急雨都可能给港区安全生产带来威胁。

  “去年5月25日19时30分左右,港区出现11级阵风、雷暴和强降水的极端天气过程,依托市气象局‘点对点’服务,我们提前采取龙门吊锚定等防护措施,14台大型吊机设备均未受损。”泸州港务集团生产作业部副部长袁筠说。

  港区内,泸州市气象局建设的“六要素+能见度”自动气象观测站,每5分钟更新实时监测数据,并接入港区安全指挥平台;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信息等通过微信群、短信及港口电子显示屏等多渠道即时推送。

  同时,气象预报也给港区作业装上“安全阀”——当风力大于等于6级时,港区会立即停止作业,吊机等大型机械会立即进行大小车锚定,并通知船方系缆加固;能见度小于50米或气温大于等于40℃时,均停止户外作业。

  泸州港旁,便是长江泸州段,该河段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航道“浅、险、弯、窄”,是气象、海事、航道部门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航道安全与天气密切相关。”长江泸州航道局副局长杨华林介绍,上游及支流河段强降水会造成航道内水位陡涨以及河道内渣草等漂浮物大量增加,容易造成航标失常;强风可导致船舶失控、侧翻,暴雨可能引发山洪、边岸滑坡且能见度下降;团雾会造成“船舶”航行盲区,使其难以辨识航道边界、航标及其他船只,易引发碰撞事故。

  2024年,泸州港船舶通过量8100艘次,泸州海事局共转发气象预报预警信息217条,服务2万余艘次船舶,有效调度船舶提前避险,实现了长江干线泸州段气象灾害“零伤亡”。

  这离不开一块实时更新航道各类气象数据的电子屏——由泸州市气象局与长江泸州航道局、泸州海事局联合研发的泸州长江航运气象监测预警平台,通过“精密监测-智能预警-联动处置”全链条服务模式,显著提升长江航道泸州段智能化安全监测与预警水平。

  “高密度、高精度、可视化”是该平台功能的关键词:高密度的监测网络,17个多要素气象观测站,在132公里航道上,以平均每10公里1站的密度布设观测点;高精度的预警能力,提供空间分辨率1公里、时间分辨率分钟级的精细化预报,并基于船舶定位信息,系统自动向船舶推送预警;可视化的服务工具,船舶可通过“航道气象”微信小程序实时查询航道气象信息,实现气象服务“掌上直达”。

  “该平台实时共享气象、船舶、港口、航运动态数据,推动风险管控向事前预防转型。”泸州海事局通航管理处(指挥中心)副处长徐梓瀚说,若发生船舶火灾、溢油等事故险情时,该平台将实时提供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数据,对指导救援行动发挥关键作用。

  新生:96道工序聆听“风云细语”

  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把传承四百年的油纸伞如今撑开了一片乡村振兴的晴空。

  2024年,分水岭镇油纸伞全产业产值达960万元,一些厂家在电商平台上销量超过4万把,销售额超过300万元。“超5万人次来分水镇体验油纸伞制作,带动300多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2.1万余元,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水岭镇党委委员王锐介绍。

  “泸州雨水丰沛,滋养着伞骨楠竹,也催生了遮雨之需。”王锐道出油纸伞根脉深植于泸州水土的根源。这把伞如何从遮风挡雨的用具变成撬动乡村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金钥匙”?答案藏在96道工序里的“气象密码”中。

  在油纸伞博物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轻抚伞骨,“做油纸伞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选竹,要选生长3年至5年、位于海拔600米到800米以上的老楠竹。”

  “竹子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纳溪区气象台工程师唐嘉佩介绍,纳溪区年均温度为17.8℃,是竹子生长的“黄金温度带”;年总降水量为1136.9毫米,空气湿度高达80%,为竹子提供“天然水吧”;年日照时长达1147.5小时,是竹子生长的“能量补给站”。

  纳溪区气象局为区林业和竹业局提供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霜冻、暴雨预报预警服务,从源头守护伞骨原料品质。在森林防火形势较为严峻时,区气象局密切关注天气形势,抢抓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同时为区政府决策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如果说匠人的刀是塑造油纸伞形体的‘第一把刀’,气候就是赋予油纸伞灵魂质地的‘第二把刀’。”毕六福这样比喻。

  刀工在人,天工定质。四百余年时光沉淀于油纸伞,取竹材、做伞面等工序中亦藏着气象密码:“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小寒、大寒期间伐竹,取其坚韧;湿度60%以上时,在伞面上涂上桐油阴干,防其开裂。”

  如今,在气象服务的加持下,分水岭镇将油纸伞文化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深度融合,打造了国家4A级董允坝伞乡景区,形成集工艺展示、游客体验、农业科普、果蔬采摘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

  破茧:“一张网”统筹“万千气象”

  从筑牢安全防线到服务乡村振兴,离不开泸州市气象局作为全国首批气象行业管理试点,构建气象防灾减灾“一张网”的先行先试经验。

  这张“网”是感知之网,包括396个气象自动监测站,1部S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4部X波段天气雷达和2部测雨雷达组成的“1+4+2”天气雷达网,建成后将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六要素和重点区域“一点一站”精密监测。

  这张“网”也是协同之网,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四川”,泸州市气象、城乡和住房建设、应急管理等8部门的497个监测站点数据实现实时汇交,构建集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安全管理、预警服务、靶向“叫应”为一体的智慧服务系统,实现重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精准“叫应”、闭环管理。

  从守护长江安澜到润泽非遗新生,泸州正持续以科技之韧,承文化之柔,以现代之智,护万物之生,绘就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作者:蒋芷晴 周雯 沈玥琪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