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伞
电商火爆销售超过4万把
年产值960万元
让3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人均年入2.1万元
这不是一把普通的伞
而是泸州分水岭镇传承400年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油纸伞!
毕六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博物馆 马超 摄
雨润竹生 天时定乾坤
泸州年均有130至150个雨日
五月至九月雨水尤其多
丰沛的雨水
滋养出油纸伞的“铁骨”
——楠竹
6月,纳溪大旺竹海漫山遍野的楠竹挺拔葱郁。 马超 摄
这里的竹子为何格外坚韧?
秘密藏在气候里
年均温17.8℃
年降水1136.9毫米
年日照1147.5小时
——竹子生长的黄金组合!
万亩林下产业基地 马超 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说:
“气候是赋予伞灵魂的第二把刀”
砍竹看节气:
每年中秋至大寒竹材最坚韧
上油控湿度:
空气湿度>60%时刷桐油
伞面不开裂
抗风有绝技:
老伞骨能硬扛6级大风逆风吹6小时而不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六福讲解油纸伞制作工艺 马超 摄
文化和科技之伞 守护百年匠心
泸州天空飘着两把伞
一把是匠人手中的文化之伞
凝聚千年智慧
——64根竹骨
4层16面古法湿糊
5色线满穿
蚕丝刷桐油……
96道工序铸就百年传奇
泸州油纸伞5色线满穿工艺 马超 摄
另一把是气象工作者织就的科技之伞
—— 气象雷达紧盯灾害性天气
气象卫星从万米高空观云测天守护安澜
精细化气象服务为传统工艺注入“气象基因”
古蔺X波段雷达 泸州市气象局供图
纳溪区气象局化身“护伞卫士”:
精准预报森林火险、霜冻、暴雨
源头护竹
关键时期实施人工增雨
为古法制伞保驾护航
纳溪国家基准气候站 泸州市气象局供图
当油纸伞遇见气象智慧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每年超5万游客涌入体验制伞
带火乡村旅游
“董允坝伞乡”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融合工艺展示、农旅观光于一体
分水岭镇油纸伞
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
董允坝伞乡出售的油纸伞 马超 摄
两伞交织处
是泸州人对天地的敬畏与共生
这既是古老智慧对风雨的从容回应
亦是现代科技对文脉的深情守护
当游客撑开一把油纸伞漫步雨巷
伞面上滑落的不仅是泸州的雨滴
更是一个小镇以天时筑匠心
凭古艺开新局的动人故事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