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延安苹果,可是跟着神舟飞船9次遨游太空的‘明星’!咬一口,那股子甜劲儿,绝了!”陕西省延安市气象局局长王维刚说起延安的苹果,满脸自豪,话语里满是骄傲。
2024年10月丰收季节,延安苹果挂满枝头。图片来源:新华社
7月8日,“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延安等地,为大家解开一个谜:延安苹果的“甜”,藏着多少奥秘?
天生好底子:黄土高原的 “甜蜜馈赠”
苹果甜不甜,“气候基因”很重要。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质疏松深厚,光照充足,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契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关于苹果生长的“七项指标”要求,也是苹果种植的黄金气候带。
志丹县苹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摄影:马楠
2024年,延安苹果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种植面积保持在330万亩以上,产量突破5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更是达到了551亿元!这一串串数字,都是延安苹果“甜蜜事业”的勋章。
“咱们这儿温差可大啦!中午能到20多摄氏度,晚上一下子就降到10摄氏度,甚至更低。”吴起县果业局副主任陈占叶站在苹果园里,边比划边笑:“这么大的温差,再加上合适的海拔,苹果水分足得很,甜度更是没得说!”
抵御坏天气:气象护航“甜度满分”
再好的天赋,也怕坏天气 “捣乱”。低温、冰雹、大风,就像苹果生长路上的 “拦路虎”,让果农们揪着心。
“每年4至5月苹果开花时,最怕来场低温冻害。花一冻坏,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 志丹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宏说起这事,眉头就皱了起来。
志丹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宏介绍便捷式两要素(雨温)果园智能监测仪的功能。文:尤彩虹 摄影:马楠
为了帮果农们解决这个“心头大患”,气象部门拿出了 “组合拳”。针对苹果花期、幼果期、成熟期等关键节点,为果农精准推送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在霜冻、干旱、冰雹等高风险天气来临前, “苹安天气”微信小程序、微信群、短信组成 “预警小分队”,像贴心的 “小喇叭” 一样喊果农提前防护。
“接到气象部门的低温预警后,我们就提前做各种防护措施。”张宏看着气象部门的技术人员,感激地说,“果子保住了,日子就有奔头!”
“吴起这个地方冰雹可多啦,果子要是被冰雹打了,那可就惨咯!原来3元一斤的好苹果,只能卖5毛钱,还不一定能卖出去,很多都烂在地里了!”吴起县吴起镇侯岔村果农刘岳说起冰雹,还是心有余悸。
杨光正在给记者们介绍气象部门人工防雹护果的情况。摄影:马楠
如今,气象部门有了“破局招”——人工防雹。坚持“打早、打小、打足、打了”,不等冰雹长大,当它还是小冰晶时就被“消灭”掉。县气象局技术人员杨光指着防雹沙盘解释:“吴起是冷空气进延安的第一站,守好这道‘防护门’,苹果就安全啦!”
气象+保险:甜得更安心
为了让这份 “甜” 更稳当,延安又出了新招。2025年,《延安市苹果花期冻害天气指数实施方案》落地,多家保险公司组成 “护航队”,在吴起、洛川开展试点,投保面积达2.07万亩,为果园穿上“保险铠甲”。
“气象部门研发了花期冻害和冰雹天气指数,还申报了冻害天气和保险理赔服务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气象+保险’的创新模式,给苹果产业上了双保险!” 延安苹果气象科技小院(南沟)技术带头人孙智辉自信满满。
如今,延安果园里“科技感”满满:475套小型智能气象站、1670套两要素气象站扎根田间,监测站间距从23公里缩短到4公里,果园“小天气”看得清清楚楚。
建在果园边的吴起县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文:陈泊舟 摄影:马楠
从黄土高原的天生好气候,到气象护航的精准守护,再到“气象+保险”的创新托底,延安苹果的 “甜”,是大自然的偏爱,更是科技与服务酿出的幸福味。这口甜,甜在舌尖,更甜在果农丰收的笑脸上,甜在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希望里。
(作者:马楠 魏学华 尤彩虹 任志虎 王美丽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