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社资讯>交流探讨
钟情于科普 科普就会钟情于我 来源:新气象网站 日期:2010年03月31日14:36

2008年,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评选气象科普宣传先进个人,我被列在其中,回顾我的气象科普写作经历,感慨颇多。

本人有幸,人到中年,弃理从文,重又拾起放弃多年的文字,开始攀登字里行间崎岖的小路,重又描绘瞬息万变的风云。

记得,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是在1985年。有一天,从太原日报看到一条“光明杯科普作品征稿启事”,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便埋头数日,闭门造起车来。

气象学上风的种类繁多,吹起来不热不冷的叫“微风”,带来重大灾情和能解除旱情的叫“台风”,来无影,去无踪,刮起来十分恐怖,会把人卷上天的叫“龙卷风”,小麦成熟时影响产量的有干热风,城市高楼会产生狭管效应的有城市风等等不一而足。为了让人们认识风的种类和作用,我便以童话的形式编写了“风兄弟话功过”稿件,精心写好后投到了报社。然而,随着稿件的投出,本来沉静的心却悬浮了起来,“会不会被编辑笑话,会不会被扔到废纸篓,会不会……”。无数个会不会时而出现在脑海。数日后,突然有一天,机关一位同事拿着一份报纸找到我,“是不是你的文章”,我看了看题目,大致看了看篇幅,心中一阵惊喜,刊登了!我拿上报纸反复读了数遍,越读感觉越有滋味,越读心波越不平静。从此,报纸便从我的视野中扎进了我的心中。也是从这时起,我便一头扎入气象科普的海洋,自认为像一条快活的鳗鱼,畅游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很快,根据社会大众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气象科学的渴望,我认为大力宣传气象卫星知识会引起社会大众对气象事业发展新的认识。我便又用童话和拟人写作手法,撰写了“气象卫星自述”,通俗的语言,朴素的情节受到编辑和社会读者的好评。在当年的作品评比中,出人意料地获得山西省科协、太原日报共同举办的“光明杯”科普作品二等奖。山西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我根据本省实际撰写了 “山区农民如何防霜冻”、“山西北部玉米红蜘蛛为何蔓延”、“大雾为何锁龙城”等20多篇作品,分别发表(播)在中国气象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电台、电视台。为引起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撰写了童话“地球与月亮的对话”,稿件得到了报社编辑的好评,一位编辑给我写了约稿回信,鼓励我以后多为报社赐稿。

2004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发现帝尧时期的古建筑,得知消息后,我立即赶赴现场,对古代遗址和考古人员进行了详细了解和采访,根据考古人员介绍,该建筑是4500年前古代帝尧时期的古观象台,其作用是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该建筑与气象有密切的联系,我随即撰写了科普通讯“走进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一文。该稿件把我国气象观测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文章最初发表在2004年6月6日的山西日报和播出在山西广播电台,后又发表在2004年6月12日的中国气象报和2005年的“气象知识”。该文改写成消息后,荣获了当年山西新闻界最高奖“山西新闻奖”一等奖。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中国气象局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原副局长郑国光、许小峰、孙先健等领导对该事件的上报信息都做了批示,要求山西省要高度重视,随时向中国局报告事件的发展情况。

2006年我考察了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发现盐湖与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有密切联系,经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撰写了长篇科普通讯“活着的死海”,分别发表在中国气象报和2007年“气象知识”第三期。文章文图并茂从5000万年前写起,一直叙述到现代,从盐池的形成到盐池变化,从气候变迁对盐池的影响到盐池与气象的联系等。文章后被编写成电视片脚本并拍成电视片“运城盐池”,在中国气象频道播出。该片被评为第一届“华风杯”中国气象优秀宣传作品奖和一级气象科普片。

2007年,我考察了大同云冈石窟,撰写了“云冈大佛为什么会消逝”。文章从云冈大佛的分化脱落,深刻分析了天气气候对云冈大佛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善待大自然,文章已经改写成电视片脚本并拍成电视片“拯救云冈石窟”,已送往华风影视集团进入审片阶段。

在“七·一”建党86周年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追忆他们的光辉人生,我撰写了“黑茶山事件 恶劣气候导致的悲剧”,再次告诉人们事件的真相,解除了困惑人们多年的政治误解。

为积极配合防雷减灾宣传,普及雷电知识,我考察了山西应县木塔,撰写了“应县木塔 千年不倒的神话”,发表在2006年中国气象报。文章分析了古代防雷设备与木塔的关系,追溯了古代防雷的技术手段和保护。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气象防雷界的高度重视,把防雷与古代建筑紧密联系起来,我省与河南还联合召开了古建筑防雷协作会。

为大力宣传气象预警知识,我在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类新闻网站等媒体组织、撰写、刊登、播发了“走近蓝色预警”、“如何了解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知多少”等10多篇系列文章,告诉人们什么是气象预警,预警有那些等级,如何解读气象预警等科普知识,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大众送去了气象灾害预警知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我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但有的老百姓只知道人工能增雨,但不知其原理,有的群众打来电话,询问为何不在大晴天增雨以便解除旱情。针对群众存在的疑问,我撰写了 “人工增雨是怎么回事”的科普文章发表(播)在太原日报、山西省广播电台,并摄制成电视片,对普及气象科学知识,解除群众疑惑起到了积极作用。

数年来,我在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和中国气象报、气象知识发表科普文章40多篇,三篇作品被编辑成电视片。

从科普的写作中我体会到,当我钟情于写作的时候,写作就会钟情于我;当我没有忘记写作的时候,写作也没有忘记我;当我把作品打扮得美丽的时候,作品也打扮了我。

(作者:李国英  责任编辑:达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