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入选“江西省科普大使”的二十余名气象专家和气象科普志愿者,深入南昌市示范社区创建点,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一时被社区居民围得水泄不通。一位平时较少参加科普活动的气象专家感慨地说:老百姓对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的需求如此强烈,真应该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为促进气象科普社会化尽一份义务。
面对专家的感慨,联想到一些科普大使当初在填写入选推荐表时,“专业特长”一栏写得满满的,“科普特长”一栏却寥寥数语甚至空白,笔者也不禁感慨。作为一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做一名优秀的“预报员”,自然是职责所系;但面对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不强和自救互救知识缺乏的现状,还必须当一名合格的“广播员”,即把科学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尽可能以通俗的语言和互动的方式告诉老百姓。这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对此,我们的一些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认识或行动并没有完全到位。
众所周知,气象科普是科学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气象科技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气象科普无疑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人人参与;作为气象科普的主力军,每一位气象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坚持这样一种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事关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提升,体现了对事业的负责和对社会公众的负责,是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
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是一个好的科普家,这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让科学家既进“实验室”又上“广播台”的机制也正在逐步完善,许多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身体力行从事科普工作,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每一位气象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在撰写科技论文的同时,积极从事气象科普作品的创作;在作学术报告的同时,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在做好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气象科普的宣传普及活动,切实承担起气象科普的责任与义务。
最近,中国气象局专门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出台意见,提出要通过构建起内外联合、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管理顺畅的气象科普工作新格局,努力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这无疑是摆在各级气象部门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所有气象科技工作者都必须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邓志华 责任编辑: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