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清晨,全运会历史上首个在真实海况中竞技的马拉松游泳赛,在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半岛桔钓沙海域拉开序幕。
浪尖染上晨光,移动气象观测设备已在岸边架起,精准捕捉风速、气温与能见度等数据。不远处,赛事工作人员忙着调试设备、确认物资,为开赛做最后准备。
不只是现场服务,在这场赛事中,各领域的“气象哨兵”从赛场选址、应急演练、测试赛到正式赛各个环节都深度参与,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这不仅是深圳 “智能、立体、精准”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在全运会保障的生动体现,更是深圳市气象局以创新驱动发展、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动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天时”——精准预报:数值模式与AI双轮驱动
当赛道从平静泳池移向变幻莫测的天然海域,一场对自然更为敬畏、对保障更为苛求的较量正在上演。
5日8时,气象应急车内,马拉松游泳赛事的气象服务首席陈申鹏与全运会深圳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赛场风力、气温、能见度等关键因素都处于适宜的范围内,对赛事无不利影响。”

气象服务首席正在应急车上制作赛事气象专报
此前,今年第25号台风“海鸥”生成,主办方曾一度担忧台风可能影响比赛进程。气象服务团队依托华南区域数值预报和智能预报模型“智霁”,提前5天明确“‘海鸥’不会对赛事造成影响”,让赛事筹备有序推进。
气象服务团队的底气来自于气象科技创新。近年来,深圳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本土科技产业集聚优势,构建开放多元的气象科技创新共同体,聚焦综合观测、资料同化、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预警靶向精准发布等四方面深耕细作。
国省市联合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成立“博士党支部”,把党旗插在科技攻关一线,引导党员干部聚焦科技创新“主战场”,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面向对象的时空多尺度气象资料同化系统(MOTOR-DA)。
同时,深圳气象部门加速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气象服务,推动成立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人工智能临近天气预报示范项目(AINPP),并陆续推出域预报模型“智霁”和短时临近预报模型“智瞳”,成为预报员的重要参考依据。
“地利”——选址“定心丸”:超大城市精细立体气象综合监测网
在泳池里,是与水博弈;在大海里,是与自然对话。
桔钓沙海域首次迎来马拉松游泳项目。面对这片陌生海域,主办方一度对气象条件是否适宜比赛心存顾虑。气象部门迅速响应、开展海域气候数据分析论证,给主办方吃了一颗“定心丸”。

观测人员在赛场调试便携式气象自动站
“陆海统筹、立体精细、智慧协同”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是这一结论背后的坚实支撑。深圳市气象局立足先行示范区定位,打造覆盖“卫星—雷达—地面”的多维立体观测网络:气象卫星空间天气观测、深港雷达观测组网、环珠江口S/X波段雷达、地面高精度观测网,配合场馆500米范围内气象站,实现从高空到地面的无缝监测。
全运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检验场与练兵场。深圳市气象局将以更智慧、精准、可靠的服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徐文文 易红梅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