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政治任务,更是一场破与立的改革。具体是指调整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而是结合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对各项支出逐项审核后,按照轻重缓急安排预算。
2024年,中国气象局作为首批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单位,以零基预算理念为引导,探索性开展气象部门预算科学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持续健全应保必保、该省尽省、有保有压、讲求绩效的预算分配机制,推动气象部门预算提质增效,切实提升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部门履职的保障能力。
中国气象局纳入改革试点后,加强零基预算理念的宣传贯彻,推动零基预算理念深入人心,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氛围;坚持系统谋划,组建工作专班,建立调度和通报总结机制,深入落实零基预算改革部署,整体谋划国、省、市、县试点改革任务,构建了四级预算单位上下游贯通、左右岸协同的改革推进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财务预算数据资源,以信息化手段为基层减负,确保改革顺利开展。
同时,中国气象局按照“打破基数、保障重点、完善标准、提升绩效”原则,将坚持“过紧日子”作为长久之计,打破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加快推进“基数预算”迈向“零基预算”。
——强化零基理念应用,保障重点关键领域。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科学统筹各类资源,优化支出结构,实现资源配置有保有压,取消整合到期、重复交叉或绩效低下的项目,合理确定项目分类和保障原则,在经费总额收缩的情况下,重点保障观测、预报和服务等基础核心业务刚性支出,重点支持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提升、重大活动保障、人工智能在数值预报领域应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民早期预警等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促进业财融合,完善支出标准体系。按照“先定事后定钱”的原则,所有项目支出应先有标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实现业务和预算的高质量匹配,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约束性。一方面明确预算构成,规范支出内容。将现有成熟、经常性业务和探索、前瞻性业务相结合,把业务工作转化为可量化的财务支出事项。另一方面强化协同应用,持续改进完善。按照“边制定、边运用、边调整”原则,研究制定观测、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信息传输等5项覆盖气象核心业务的支出标准,其中综合气象观测标准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夯实了预算管理根基,为各单位资金申请和预算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测算标准。
——加强绩效管理,做到“花钱必问效”。以大事要事类的卫星专项为试点,探索构建从立项到整体验收全生命周期、覆盖所有项目的闭环管理模式。建立四挂钩机制,根据项目评审结果,将预算安排与绩效工作情况、中央财政拨款结余情况、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挂钩,对实施效果不明显、发现问题较为突出的项目和单位,不安排或少安排预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气象部门零基预算改革初见成效,有力支撑今年极端灾害性天气应对、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等工作。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拓展零基预算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气象局新“三定”规定中新增职责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原有项目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用在“刀刃”上,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中国气象局规划财务司供稿)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