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气象要闻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启航 进一步了解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1月01日16:14

11月1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起航。

图为3名来自气象部门的南极考察队员出发前合照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供图

围绕国家需求和全球科技前沿,此次考察将持续开展海洋、生物、化学、大气和冰川等多学科观测监测和调查研究;在阿蒙森海、罗斯海等典型海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取长序列观测数据,进一步提升对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认知;继续推进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和系统优化,继续完善秦岭站科研栋、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同时继续验证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国产化设施设备的可靠性、适应性。本次考察还将首次开展南极内陆冰层深处湖泊科学钻探试验,深入超3000米冰层实施钻井取样作业;将现场验证我国自主研发的“雪豹”6×6轮式载具、THT550全液压大功率牵引装备,自动观测与卫星遥感、生态潜标与磷虾多联网系统等多项新技术也将开展应用。

据悉,此次考察共有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名队员参加,并邀请来自泰国、智利、葡萄牙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

本次考察,气象部门共有三位队员出征。三位队员在前期均参加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南极考察队气象业务培训,熟练掌握作业操作基本技能并顺利通过考核。来自湖北省黄冈市气象局的李心豪将在南极中山站执行越冬常规气象观测任务;来自青海省气象局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李明,将在南极中山站执行越冬大气成分观测任务;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气象局的吴春龙,将在南极长城站执行越冬常规气象观测任务。

南极是全球气候的敏感区,表现出持续的气候变化放大器效应,极端事件频发对当地生态和全球天气造成显著影响,认识南极气候变化是认识南极的重要一环。在常规气象观测任务中,科考队员需每日四次定时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观测要素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将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并传入世界天气监测网。在大气成分观测任务中,科考队员每天需开展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等要素的观测。

他们还将在度夏期间持续开展南极中山站大气垂直特征观测试验,通过地基遥测、探空气球、无人机观测等手段获取从地表至高空温湿度及相关大气成分精细化垂直结构数据,进一步提升中山站的对流层气象和大气成分本底综合观测能力。

此次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破冰船共同保障,预计于2026年5月完成任务后返回国内。 

(作者:张艺博 田彪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