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气象要闻
“气象×金融”释放乘数效应广惠民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0月30日21:30

巨灾保险助力应对台风、强降雨,田间天气指数农业保险降低灾害勘测成本,气候友好型企业获得上亿元贷款,70多种金融气象指数为高敏感行业规避风险……眼下,气象与金融领域的跨界协同创新正不断深化,通过政策引领、多方协作、创新实践,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定路线 多方协作聚合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气象×金融”服务模式,是以气象高价值数据挖掘应用为指引,塑造气象与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链条,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杠杆作用。

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强调,要加快发展金融气象服务,提高国家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有了方向指引,金融气象服务在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开门问策中不断探索和突破。

2024年,中国气象局党组把“气象金融”实践探索与政策机制列为重大调查研究课题,深入各地调研,走访30余家金融机构,进一步摸清金融行业对气象部门的需求;同年4月,一场汇聚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央企负责人,以及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学者的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就如何大力培育、发展金融气象新质生产力形成共识。

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同步发力。中国气象局成立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发布《金融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举办金融气象业务技术培训班,科技创新引领格局加速形成。

2024年9月,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V1.0)上线,今年升级至2.0版本后,金融气象指数增加至71个,针对农业、能源、电力、交通等气象敏感行业,通过量化气象因素风险,表征其风险敞口。同时结合需求设立金融服务专区,开设保险证明、气候贷等模块,为金融和气象敏感型行业风险管理提供实用平台。自发布以来,以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获得业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

边探索、边谋划,行动蓝图愈加清晰。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气象×金融”领域首份政策性文件,为金融气象协同发展划定“路线图”。

辽宁、上海、浙江等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迅速响应,出台地方实施方案。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在浦东新区揭牌成立,以实体化机构支撑“气象×金融”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出台,进一步明确发展和丰富金融气象服务场景、建立服务流程、强化服务支撑等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金融气象服务步入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多元场景探索创新 因地制宜化解风险

结合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增强气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各地气象部门聚集多方资源、通力合作,在火热实践中持续释放金融气象服务的“乘数效应”,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气象+保险”,兜住百姓“钱袋子”——

近年来,气象部门与保险机构联合研发多种气象指数保险,为降低灾害勘测成本、快速理赔提供新方案。

天津气象部门联合人保财险对小站稻开展气候品质评估,为气象指数保险投保用户提供小站稻全生育期风险减量服务,帮助每亩增产300斤,每斤增加收益0.5元至1元。浙江气象部门与人保财险为茶农量身打造茶树热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政府补贴比例为70%,每亩最高保额达4000元。

巨灾保险迎来突破。中国气象局联合中国再保、中国人保财险等通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研制台风、暴雨洪涝等巨灾模型。广东19个地市依据287份台风、强降雨指数计算报告,在2016年至2024年累计获赔约33亿元。

风险减量将关口前移。湖南建立气象灾害“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业务流程,开发保险气象灾害风控服务平台,实时监控承保标的物的告警、预警等级信息。针对今年强台风“麦德姆”影响,广西仅用72小时完成金鲳鱼、对虾、牡蛎等3000多万元气象指数保险理赔,较传统保险勘损赔付流程明显提速。

“气象+投融资”,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气候友好”也能当信用。在浙江,湖州已为生态文旅、特色农产品、光伏发电等气候依赖型或敏感型项目发放气候融资贷款9笔,其中应用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2笔,累计授信3.88亿元,完成放贷1.43亿元。温州乐清摸排1567家气候友好型企业,放贷约3亿元,为企业节省150万余元。

武汉、青岛等地纷纷推出“气候保”“气候担”等信贷产品,以气候友好程度、防灾减灾能力为担保,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让企业有底气加大绿色生产投入。

“气象+期货”,进一步丰富风险对冲工具——

中国气象局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等多家机构发布70多种金融气象指数,重点服务能源电力、农业、交通等高敏感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

今年8月,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联合上海农商银行聚焦实体经济痛点,发行全国首个挂钩长三角气温指数的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首期募集资金达5000万元。

“我们最怕高温影响收成,这款产品能随着气温升高带来更多收益,帮我们缓冲高温天气的损失,特别实用。”涉农企业代表表示。

在浙江杭州,“气象+银行+保险”助力民宿产业发展;在湖北、广东,“气象+期货+保险”推动寒潮指数衍生品落地,通过金融工具对冲生产者面临的天气风险……未来,随着“气象×金融”的多元组合创新,更多服务场景将持续拓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强气象动能。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