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再获新突破:10月28日,中国气象局在京发布人工智能气象服务系统“风和”(以下简称“风和”)。该系统将推动重构气象服务业务模式,实现气象服务智能化转型升级。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出席发布会,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主持。
陈振林表示,加强人工智能气象服务应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自主设计、集中攻关,“风和”显著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具备数据融合复用、人机实时交互、工具智能调用等功能。它的发布,代表我国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智能”体现在何处?打开“风和”小程序或网页版,输入与天气、气象服务相关的问题,即可自动获取答案。从科普问答、天气查询、风险预警建议,到与天气密切关联的交通、旅游、健康、物流、能源等多个场景,“风和”均可提供基于智能分析的个性化建议。例如,在自驾游场景中,“风和”可化身旅游顾问,为从上海自驾前往白洋淀的家庭,自动推送“雷暴时段避开高速积水路段+备选室内景点”的组合建议,并实现顺畅沟通。
“‘风和’的建设与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深耕行业场景、提升科技能力、筑牢安全堤坝,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深化行业融合,构建开放协同的应用生态,夯实创新发展的核心基石,强化人工智能气象服务应用安全治理。”陈振林强调,立足阶段性成果,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构建技术演进体系、加入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推动“风和”更智能、更可靠、更实用。中国气象局将以“风和”发布为新起点,坚持协同共建、开放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场景加快拓展。
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数据局,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部委、企业及高校的代表参加,并建言献策。
“风和”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牵头研发。中国气象局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陆续推出“风清”“风雷”“风顺”及“风宇”等人工智能气象模型,推动我国气象业务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
(作者:王亮 赵宁 责任编辑:张明禄)
延伸阅读:
“风和”档案
“风和”拥有气象知识中心、模型广场、气象AI工具箱、智能体工厂、评估实验室等五大模块,并具备气象服务需求理解、气象服务内容生成、气象推理与决策、气象工具调用等四大核心能力。
在设计理念上,“风和”独创“1+1+N”技术框架。“1”个基座模型,深度融合通用模型与专业气象知识,通过5500亿tokens(1个token≈1.6个汉字)的气象领域增量预训练,实现对气象标准、灾害机理的准确理解;“1”个智能体开发平台,打通数据接口、工具链与场景化服务,让模型能实时调用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等气象数据;“N”个智能体服务场景,则针对公众、行业等服务场景,开发出具备专项推理能力的场景应用智能体。
“风和”出炉背后,是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建立千亿级大规模气象服务语料库,到利用基于LoRA(一种用于微调大语言模型的低秩适应技术)的气象服务知识增训和场景微调技术,再到基于人类反馈机制强化学习(RLHF)的深度推理技术,面向气象服务场景的多智能体协同技术等等,“风和”得以提升需求理解能力、场景适应能力,可完成对复杂气象服务任务的自主规划与执行,保障运行稳定性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