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综合
武汉:守好“百湖之城”气象防线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7月24日08:49

湖北武汉,一座被长江和汉江拥抱的城市,全市共有大小湖泊166个,总汇水面积达5925.2平方公里,占到全市面积近七成,被称为“百湖之城”。每逢汛期,两江持续上涨的水位给城市带来严峻挑战。如何答好自然与发展因素交织的复杂命题,提高城市应对气候灾害韧性的能力,是武汉市气象部门永恒的课题。

监测精密是开展气象工作的基础。武汉市气象部门与农业、应急管理等部门共同制定大城市气象观测网布局规划,在城市快速路、过江大桥、港口等地建设气象站200余个、应用气象站90余个,将站网平均间距由8公里缩短到4.5公里。新建7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形成S+X天气雷达组网。建成6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推进5套城市冠层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大气垂直观测网平均间距缩短至40公里。

精准预报关键核心技术也实现突破。武汉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强对流预警指标,实现逐6分钟滚动制作0-2小时雷达回波外推预报和灾害天气智能识别报警。联合市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优化分灾种、分区域的临灾预警阈值体系,联合开展临灾警报业务,建成8类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场景。持续完善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开展暴雨、强对流递进式服务和临灾“叫应”,建立临灾警报靶向发布机制。

完备的气象服务给城市带来周密的保障,助力武汉在应对高影响天气时仍能保持城市主要功能不受影响。6月20日至22日,武汉持续出现强降雨,12小时最大累计降水量达182.8毫米。全市气象部门立即开展递进式服务,精准预报、及时“叫应”、高效联动,市区水务部门抢抓降雨前“窗口期”,积极开展排水管网清淤疏浚和重要闸、站等排水设施检查维护,全力做好泵站、闸门调度和应急处置,根据雨情雨势,随时抽排积水,确保城市交通运行正常。

此外,近几年,武汉市还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湿地修复等一批“显山露水”生态工程,让城市具备海绵般的特性,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弹性。目前,全市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的建成海绵城市区域面积已超过30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30%以上。市气象局融入湿地生态保护,开展城市暴雨积涝风险预警、湖泊生态气象监测、景观物候气象预报、蓝藻水华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融入宜居城市建设,参与城市降温行动,开展气象监测试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园区气象工程参数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武汉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在水务、生态、交通等8个部门开展应用。开展电力、交通、农业、大型生活园区、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专业服务。

(作者:陈声超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