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狂风暴雨深夜突袭,精准的预警信息可以跨越千里,瞬间直达目标终端,指导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工作——这就是"智警达"国家气象中心打造的短临天气预警协同系统(以下简称为“智警达”或“系统”)。
6月30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遭遇特大暴雨,24小时最大累计降雨量达225.7毫米。从21点首条暴雨预警信息发出,到次日凌晨的连续山洪风险提醒,“智警达”在7小时内向西峡县气象部门业务人员靶向推送11条预警信息,其中6次“点名”双龙镇、二郎坪镇等高风险区域,发布山洪灾害专项报警提醒,验证了其“风险在哪里,预警就到哪里”的防控能力。
技术“三级跳”——从模糊到精准 从网格到乡镇
“智警达”是什么?
它不是普通的天气预报模式,是国家气象中心打造的贯通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的扁平化短临天气预警协同系统。作为短临天气的“智慧预警大脑”,“智算风云,警讯必达”是它的核心使命,构建了"智能预报-预警加工-全渠道送达"的完整技术闭环。
2022年,国家气象中心关于"打造全国客观预警信号指导产品"的战略构想正式确立,研发团队深入基层,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并很快实现首次技术突破。
2023年6月,5公里分辨率强对流预警产品在SWAN3.0平台上线,实现智能预警四大类“暴脾气”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雷暴)。
2024年4月,系统再次升级,空间精度提升至1公里,预警更精细、更准确。
2025年,智能预警技术实现从“1公里网格”到“行政区划”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靶向到县,精度到镇”的预警指导。
基于“一县一策”的工作理念,技术团队以全国各级气象部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为基础,利用乡镇级的行政区域智能分析技术,使系统实现5个方面的智能预警功能:极端强对流天气报警,灾害性天气的乡镇级分级分类预警信号发布建议,各地预警信号已发布情况,山洪隐患点报警,山洪地质灾害预警。
系统能够直接告诉基层预报员:“建议A镇发暴雨橙色预警信号,B镇发暴雨黄色预警信号,C镇暂时安全……”“‘智警达’就像辅助我们的行动指南,可以大幅提升决策效率!”基层预报员评价。
预警信息“飞入指尖”——从“大屏幕”到“小终端”
过去,短临天气预警产品往往“困”在电脑平台里,“智警达”率先破局,让预警信息直接“跳”到基层业务员的手机里,实现向手机端发送预警信号指导消息。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联手腾讯团队展开合作,以企业微信为平台架构,基于国家级强对流短临预报技术,实现全国数字预警客观产品靶向送达。4月12日,第一条“智警达”数字预警通过企业微信精准送达指定手机用户,标志着中国短临预警协作正式迈入“移动化时代”。
目前,系统已完成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的靶向服务试验,并成立首个强对流天气过程专班,一张覆盖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的无缝协同预警网络迅速织就。
成效如何?数字说话——
截至7月17日,全国共计1072名一线业务人员加入“智警达”短临预警服务系统。
服务对象已覆盖国、省、市、县四级共356个气象部门。
靶向发布共超过1.86万条预警信号指导信息。
系统提醒灾害性天气1789次。
发布山洪预警消息1907条。
“智警达”真正实现了对短临天气预警业务末梢的“7×24”小时智能守护。
三年磨一剑,“智警达”打破了国省市县之间的“信息高墙”,让预警协作扁平高效,让预警信息 “触手可及”。尤其在分秒必争的防灾减灾一线,“风雷”人工智能模型预报和山洪地质隐患点预警等相关技术深度赋能,让预警的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当‘智算风云,警讯必达’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千万条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短临天气预警的智能化时代才真正到来。”系统研发牵头人关良说。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