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移动”。
这是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名称的原意。很少有台风像它一样,拥有一个如此贴切的名字。也很少有台风像它一样,甫一诞生便吸引无数关注,进而催生了一场全社会级别的防御“总动员”。
“以用心尽责、较真究细、担当作为的过硬作风,推动防汛防台风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这样部署。
“坚持底线思维,立足最不利情况,争分夺秒抢抓台风来临前‘窗口期’做好防御准备。”海南省委书记冯飞这样要求。
“桦加沙”何以引起空前重视?防御“总动员”效果如何?一切还要从9月18日夜间,“桦加沙”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说起。
风起
在台风家族中,“桦加沙”属于“含着金汤匙出生”那一类——出生海域暖水层深厚,为其源源不断提供能量;西南季风与偏东气流交汇,水汽输送充沛;途经区域垂直风切变弱,有利于暖心结构维持。
正因如此,“桦加沙”刚诞生,预报员们便一致认定,这将是一个极端性、致灾性都极为突出的台风。警报的哨声在其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广泛吹响。防御准备从这一刻,已经开始。
9月23日,受台风“桦加沙”影响,广东省惠来县气象局于14时56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惠来揭阳港附近出现较大风浪。方丹伟 摄影
立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部门除了及时吹响警报以外,还要关注台风动向,研判移动路径、灾害风险、影响范围,做好递进式气象服务,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布更为精准的预报预警。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专题部署台风“桦加沙”防御工作时,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强调。
怎样才能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唯有思虑周详、准备全面、行动到位。
于是,一场举部门之力的台风阻击战,悄然打响。
前线,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与香港天文台联合开展有人飞机外场观测飞行试验,技术团队勇敢飞向“风王”心脏,全方位捕捉“桦加沙”内部三维结构变化。
后方,针对台风的加密会商成为常态,中央气象台与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以及广东、海南等多地气象台预报员密切交流意见,集众智研判台风发展趋势与影响。
在太空,风云四号B星启动加密观测,不断捕捉台风最新位置、强度变化。
在海上,气象浮标实测风速、气压、波高,为台风定强及预报检验提供支撑。
在岸上,天气雷达组网观测实时监测台风结构特征及外围雨带对流。
多种来源的观测数据又经融合分析,生成高精度实况产品,支撑起无缝隙、精细化预报结论。
在直面台风影响的广东、海南、广西,气象部门9月18日即打响防灾减灾“发令枪”,全面进入应急状态,持续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风险研判。
在更远处的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气象部门也已提前盯紧台风远距离水汽输送影响,发出警惕风雨致灾的警报。
一面密切跟踪,为防灾减灾抢得先机,一面及时发声,增强全社会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
面向公众,以“桦加沙”为主角的气象科普迅速成为“顶流”。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开启超长直播,滚动发布最新预报、实况,及时回应网友关切,56家媒体参与转播,全网播放量达1.7亿次。各级各地气象部门开展“首席说天气”等科普活动,预报员、气象主播轮番上阵,播报台风实时动态,普及防灾避险知识。
一时间,“桦加沙”在万众瞩目下,无所遁形。
人动
9月21日早晨,“桦加沙”诞生不到3天,强度便已提升至超强台风级。在这天早上发布的重要天气提示中,中央气象台罕见地使用了“风王”一词,以形容其极端。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台风防御开启“总动员”模式,受影响地区全民参与其中。
9月23日晚,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的步步紧逼,广东省汕头市风雨交加。图为汕头市气象站工作人员正在顶风冒雨施放探空气球。陈锐鹏 摄影
各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进入临战状态,排查灾害隐患、组织渔船回港避风、预置抢险救援人员与设备等“常规操作”,有条不紊迅速展开。
与此同时,一些针对超强台风的“超常规”应对,也在紧张的气氛中酝酿、执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范围实施“五停”。
“五停”即停课、停工、停产、停业、停运。在面对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按下“暂停键”,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户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五停”对社会正常运行影响同样较大,该何时停、何时解除,考验着气象预报预警的精准度。
9月22日,广东江门率先实行“五停”;23日,广东发布台风防御紧急动员令;此后,十余个城市陆续发布“五停”通告。到24日,即台风登陆当日早上,实施“五停”的城市街头,原本热闹的市区仿佛进入“静音状态”,人员稀少。一场针对台风的“空城计”,悄然唱响。24日下午到25日早间,各城市“五停”又迅速根据天气变化宣布解除,生产生活秩序得以有序恢复。在广西,北海、钦州于24日晚间启动“五停”,次日又根据天气变化渐次解除。
面对“风王”,政府层面的防御措施秩序井然,民间的“自我防护”同样堪称严阵以待。在贴米字型胶带防风、给绿植搬家、清理阳台杂物等常规手段之外,更因地制宜“发明”了许多特色手段。
在惠州沿海地区,多家餐厅租来重型卡车停在店门口,构筑成一道独特的防风墙。一家菜馆店主还算了一笔账:“租金每天每台400元,为了安全,值得。”
在湛江吴川,一支农机服务团队从8时加班到24时,抢在台风来临前,为农户抢收了200多亩水稻。
在江门台山水步镇,新娘房农场负责人组织员工在大棚内用铁管和篷布自制防风棚,提前将绿植搬入其中。
……
面对“桦加沙”,防御已经从政府作为,扩大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众志成城”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台风来临前的真实写照。
雨落
9月24日17时前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在台风的一生中,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登陆那一刻。但对受影响地区民众而言,台风远非登陆的一瞬间所能概括,其风雨影响往往既猛烈又持久。
24日16时,阳江居民薛宇经历了断电、断网、断水,持续一个多小时,狂风暴雨后,街上一片狼藉。
珠海居民王晴住在海边,24日13时,她拍摄了台风引发风浪的视频,海水呼啸着拍向岸边,将石栏杆拍碎,倒灌进学校草坪。
“风太大了,有水雾横着向整栋楼吹过来。”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杜星澍在香港体验了台风吹袭,她说,风大时“连床都在震动”。
尽管登陆前强度减弱,但“桦加沙”的破坏力不能仅以登陆风力来衡量。在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粤西地区,阳江、江门等城市街上大批树木倒伏,沿海养殖区供电线路受损严重,许多车辆受损。
而此前,“桦加沙”已经在我国台湾省造成14人死亡、17人失踪,在菲律宾造成5人死亡、4人失踪。
9月25日,继续西行的“桦加沙”从北海和防城港两次登陆广西,导致局部地区发生农田积水,部分供电线路受损。
恢复重建工作,在台风影响过后迅速启动。25日,广东消防救援总队调集150余名消防救援人员驰援阳江,清理主干道倒伏树木,首先保障道路畅通,接下来转入精细化修复阶段。同日23时30分,广西受“桦加沙”影响停电用户已全部恢复用电。
同样在25日,坚守一线连续作战的气象干部职工,收到了来自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慰问。陈振林感谢大家的辛苦付出,同时鼓励大家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盯紧、紧盯天气过程,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气象工作者随即再次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台风“博罗依”正从南海掠过,将给华南南部及贵州南部、云南东部和南部带来强降雨,他们的坚守,还在继续。
(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