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丨用真心与付出写就的“突泉故事”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9月18日15:51

2013年,中国气象局与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这一年,中国气象局开展对突泉县的定点帮扶。从此,一场变革在这片北方土地上轰轰烈烈展开。

突泉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天常旱,地薄收,路难行。农作物常常因为缺水而减产,甚至绝收。交通不便,村里的农产品难以运出去。基础设施落后,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

转机,从一群人走进这片土地开始。一批又一批中国气象局帮扶干部踩着乡间的土路,走进农户的院落,他们倾听、记录,了解百姓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

面对干旱,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成为首要任务。农业气象专家深入研究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灌溉指标,协调农业气象观测设施与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连接,不仅建成了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还新增6485亩高标准农田作为气象智能节水灌溉试验区。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在突泉落地生根,更向河北、山西、新疆、甘肃等14个省(自治区)推广,成为气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图为突泉智能节水灌溉控制阀 闫辰宇 摄影

永安镇农户于小东是节水灌溉技术的受益者之一。以前,农户们热衷大水漫灌,认为水越足庄稼越好,既费水又伤庄稼。如今,于小东在家就能用手机操作灌溉,实现了节水、节肥、减支、增产。

不只是水,那些散在庭院角落的紫皮蒜,也被他们拾起,擦亮,成全了一个产业的未来。专家来了,资金到了,加工园建起来了,品牌形象有了,连电商直播的镜头也对准了突泉的特产。如今,产业园里标准化厂房、消毒车间、冷藏库、保鲜库、产品展厅一应俱全,品质优良,肉厚、色重的紫皮蒜,终于成了突泉人兜里的实在钱。

而比产业更动人的,是那里的人。槐杨曾是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县的帮扶干部之一,作为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她,走遍了突泉的中小学。她与孩子们约定:“考到北京,我在那儿等你们。”

这不是一句空话。如今,突泉的学校利用帮扶资金换上了智能黑板。气象科普课程定期进入校园,红色教育基地也添了智能互动设备。气象部门累计向突泉捐赠气象科普产品1000余件,支持科普研学近1500人次,工会组织职工为150名困境儿童制作冬季暖衣,与困难学生爱心结对。孩子们的眼睛,被点亮了。

图为槐杨在帮扶建设的乡村学校关心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牛文娜 摄影

温暖在延续:全县216家村卫生室有了新设备,乡镇卫生院获得支援;路修宽了,水更清了,冬天取暖更方便了……这片曾经困于贫瘠的土地,终于舒展了眉头。

2020年,突泉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如今,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中国气象局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800余万元,引进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83个,创造了多个“全国首个”——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全国率先实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安全智慧作业……2024年,突泉县被列入智慧气象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试点。

曾经贫困的村庄,如今道路平坦宽阔,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田野里智能灌溉喷头转动着,产业园区冷链车整装待发,校园里科普课堂热闹非凡……这是一段用真心与付出写就的故事,成为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年历程中温暖而有力的注脚。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