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人民气象事业80年发展启示录⑥
薪火相传 砥砺奋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9月19日16:40

今年是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一批讲述新时代气象榜样风采的新书悄然登上书架,一系列报道和读书分享交流陆续推出,将一群人的名字、一段事业的发展历程再次带入公众视野。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发生在高原、荒漠、边陲的气象往事,在这段长达80载的群体记忆中承载了什么?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为何仍要一遍遍回望来时路?

“陈金水”这个名字,你熟悉吗?打开《中国气象报》电子报,输入“陈金水”,会跳出整整452条记录。从“气象,是勇敢者的科学”到“在平凡中体现先进性”,不同时代、不同岗位的气象工作者,似乎总能从这位在世界屋脊坚守33年的前辈身上,从他“21岁写下进藏志愿书”“人力砸穿冻土挖出地下水”“连续值188个班数据无一差错”的经历中,找到化解困境、定位坐标的精神路径。

1976年陈金水在西藏海拔4800多米的安多气象站,手把手地向年轻的藏族气象工作者传授技术。来源:新华社

不只是陈金水,80年的历程中,刻进气象工作者精神基因的“名字”还有很多:1945年,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筹建,当6名同志不顾个人得失,毅然说出“行,哪儿需要,我就去哪儿”时,谁能不为之动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正洪,以整个职业生涯争分夺秒地践行“永远有做不完的选题”,谁能不羡慕这种为事业奋斗的快乐和充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孙立,驻守三沙十年,接受孤独、适应缺席、理解失去,过滤了苦与困,最终记住的只有乐与变,谁能不为之心潮澎湃?在不同时代的流行话语里,我们从未中断与他们的强烈共鸣。用今天的流行说法,他们就是“精神偶像”。

孙立在施放探空气球。本人供图

80年,人民气象事业从延安凤凰山脚的简陋窑洞、简易气象站起步,走到今天9万余个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全域覆盖国土、风云卫星巡天探地、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进入公里级……这是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取之路,更是一部与艰苦环境、技术壁垒、时代挑战不断较量的精神史诗。

难吗?当然难!把120多公斤的氢气缸运上高原建站,牦牛扛不动,但气象工作者的肩膀做到了;从四川赴北京,投身尚属未知的中国自主数值预报研发,将过去的一切清零,但有人勇敢地登上了列车……

很难想象,气象事业,如果没有“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何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直面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何其有幸,气象事业在创立之初,就与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坚定信念牢牢绑定,并在一代代气象工作者中奔流向前。

到了2025年,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云端、人工智能等快速刷新着气象业态。顶风冒雪观测气象数据?“在照片里见过”;以为错过了“重要报”突然惊醒?那是“前辈们的专属噩梦”。值此情景,你是否也会思考:曾经的精神符号,投照在今天人们的眼中呈现出怎样的形貌?

一位参加了“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回来后,感慨“难忘”。打动记者们的,除了极端的自然条件,更多是身处困境依然努力迸发的生命力与信念感。这是一个个体的讲述,但发出的却是群体声音:新一代年轻人一直在努力进行的,某种程度上正是一场在精神上不陷落的探索,是对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不断认知和建构。

安多气象站,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仅仅是简单走动就会胸闷气喘;即便西藏本地人,初到安多也会头疼欲裂、夜夜难眠。方乐群 摄影

进入新时代,我们创造了多个“最大”:世界最大的天气雷达监测网。我们创造了很多“首个”: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但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之路永无终点,我们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仍有差距。

如何解决?靠复制昨天的路径是行不通的。但那些路径背后的声音,那些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工作与时代相连、与国家相连的精神定位,却永不过时——

我们感动于1945年一批先驱者放弃个人专业,无条件服从党的安排,果断加入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的无私,这是忠诚为民;也感动于2022年河南暴雨,卫辉市气象局“五朵金花”驻守8个日夜,感动于2024年辽宁罕见特强降水期间,即将离任葫芦岛市气象局局长的王涛立足责任坚守100多小时的坚决,这同样是忠诚为民。

2022年11月27日至29日,葫芦岛出现雨雪、强寒潮大风过程,王涛和预报员共同研讨撰写气象决策专报。苏慧 摄影

我们的安全感不仅来自陈金水西藏首个“百班无错情”,更来自千千万万气象工作者凭坚强意志拿到的无数个“百班无错情”,这是漫长人工观测时代所坚持的“精准与及时”;我们的安全感也来自极端天气来临前收到的预报预警短信,来自哪怕半夜也不会错过的电话“叫应”,这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依然保持的“精准及时”。

我们敬佩“大国工匠”张志清,年仅20多岁就在无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攻克天线控制系统难题,把50万元一套的成本拉到3万元,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创新奉献;也看今天,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技术人员打造的国产“芯”生态,使我国气象全球同化预报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超过30%,这是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创新奉献……

在风云二号机房内,张志清与同事在讨论问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80年风雨历程,无数个微观选择共同写下了“如何做一名气象工作者”;今天,同样是无数个微观选择,看似不同,实则一脉相承,它们共同书写着“如何做一名新时代气象工作者”——忠诚为民、精准及时、创新奉献。

当下,千万气象工作者正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群体塑形铸魂:有人放飞自我,创作“10万+”气象防灾减灾小剧场,在剧本里藏着最深沉的“忠诚为民”;有人紧盯雷达图,为泄洪与否的决策找答案,那里有不想错漏1毫米的“精准及时”;有人端坐屏幕前,不知疲倦地敲下千万个代码,一同编进去的还有那颗忠诚炽热的“创新奉献”之心……

大多数岗位都是平凡的,但每个人都能在平凡岗位用创造成就无愧于时代的人生。这份信念,是前辈们留下的最美诗句,而我们将发出与之同韵的时代回响。

(作者:卢健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