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3专题>最美台站>新闻动态>要闻
让气象服务效益看得见
——探寻辽宁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11月10日07:40

国庆刚过,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掂一掂这玉米的分量,产量肯定不低,妥妥的丰收年。”合作社技术员郭鹏一脸笑容,信心很足。

今年年初,辽宁省气象局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效为目标,探索开展了玉米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等试验。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就是试验地点之一。

秋收渐近尾声,其试验结果表现怎样?成效几何?日前,记者走进铁岭、锦州、葫芦岛等地,探访辽宁气象部门在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中的新实践。

开展玉米生产对比试验——定量评估气象服务效益

郭鹏对丰收的预判其实有据可依。

“全响应地块亩产与对比地块相比多出172.6斤,达1973斤。”9月19日,在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来自市农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铁岭调查队及市县农业专家测产组的工作人员,选取两块玉米地,进行了试测产,得出此结果。

而这源于辽宁省气象局探索开展的玉米减损增效气象服务对比试验。

今年年初,辽宁省气象局选择铁岭、锦州两市6个地块,分别代表辽宁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区和中低产区,开展玉米生长全周期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分析玉米各生产地块、农时阶段及经营主体的气象服务效益,梳理出春玉米气象服务在不同农时农事、不同种植规模条件下带来的产量、成本、管理和时间效益,为农业气象服务改革提供试验依据。

“全响应地块是精细化气象服务结果的最优体现。”辽宁省生态气象与卫星遥感中心副主任陈鹏狮介绍,“以往开展服务,我们很难去定量化阐释气象对农业的贡献度。如今有了对比试验,气象服务在农业减灾减损、增产增收的每一个环节,到底有多大贡献,有了数据支撑。”基于目标导向,气象部门设置了传统小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企业3类用户,同时根据“耕、种、管、收、储”5个生产环节和气象服务重点,设置对照试验,分阶段清单式评估各环节服务的产量、成本、管理和时间效益。

铁岭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敏是对比试验的具体技术负责人之一。据刘敏介绍,气象部门面向试验地块的种植户、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了点对点的智慧气象服务。“尤其是针对试验中的全响应地块,由气象部门播种管理收获,全流程、全方位服务。”

在玉米耕种环节,气象部门通过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当10厘米地温超过8℃,土壤墒情达到60%至70%时,铁岭地区适宜播种。“我们以此为指导,在试验地块进行播种。”刘敏回忆,今年4月15日,铁岭市气象局抢墒播种,比其他地块提前9天,播下去一周就赶上了一场透雨。出苗期间,他们又测量了一回,“全响应地块出苗率达92.5%,比半响应地块和无响应地块都高。”

在锦州市义县九道岭镇大屯村,同样有对比试验的地块。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慧介绍,锦州属于半干旱低产田,虽比不上铁岭高产稳产的玉米地块,但从目前的生长看,试验地块亩产也能达到1200斤的产量,而当地玉米的平均亩产只有800斤。“玉米全部收获完,气象部门还会邀请专业队伍进行测产,并开展秋收期和冬储期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实现玉米生产全流程定量化评价。”

图为玉米减损增效气象服务对比实验基地 铁岭市气象局 供图

探索花生融入式服务——把控每一环节助农增收

位于渤海湾西北沿岸的葫芦岛市是兴城花生的主要产区。近年来,辽宁气象部门针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持续探索创新,服务兴城花生便是其中一例。

“气象对我们可太重要了!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打药,都离不开天气预报。”9月22日,在葫芦岛兴城市元台子乡,花生种植大户赵光一聊起气象,话匣子就打开了。

图为赵光在花生地接受记者采访 张奥光 摄影

在他看来,种花生“不看天不行”,几年前因为不太重视气象预报,有一次他没看天气就去地里打农药,没想到中午的一场雨直接导致他喷洒的农药全部浪费,此后,赵光便开始主动寻求气象部门帮助,当气象部门计划安装监测站时,他主动要求建在自家地里。如今,赵光家的花生种植产业“风生水起”。他说,今年他家花生在五一劳动节前后播种,从目前的长势看,预估单产能达七八百斤,每亩纯收入能有七八百元。而这,离不开气象支撑。

葫芦岛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张丽敏介绍,葫芦岛花生的适宜播种条件需满足墒情在55%至70%之间,5厘米地温达到12℃。今年,葫芦岛水热条件较好,全市大部分花生适播期普遍提前,由原来的5月上旬提前到了4月下旬,正是有了这五六天的提前量,花生刚好避开了干旱。

不仅如此,为服务好这一特色农业,葫芦岛市气象局主动融入花生种植、生产、收获各环节,助力减损增收。譬如,建立了春播期地温预报服务方程、发育期与积温定量评价关系,订正花生渍涝指标和花生打药窗口期预报服务指标;制作葫芦岛市精细到乡、辽宁省精细到县的花生分布图,将“智能网格预报+农气指标模型”应用于春播、夏管、秋收服务中,精准捕捉重要农事活动“窗口期”。

目前,兴城花生品牌已获气象部门气候评价优质产品认证,为提升花生附加值再添一块“金字招牌”。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为农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

走进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各种既接地气又科技感满满的农业气象种植试验场随处可见。

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吴航以春玉米干旱胁迫试验举例,“开展此试验就是模拟玉米生长的极端气候条件,更精确地分析出玉米的‘生存条件’。”这样的试验探索是辽宁气象部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辽宁气象部门不断增强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健全智慧农业气象观测布局,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10月,大连庄河市出现强降水天气,庄河市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局提前发布《秋收气象服务专报》,提醒广大种植户加快采收进度,有效减损。

精准预报的背后离不开观测布局的日益完善。2023年,辽宁新建139个覆盖旱田、水田、林果设施的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站,有效补齐了综合农情气象观测短板。此外,辽宁省气象部门还通过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对重点地块大宗粮食作物长势及干旱、渍涝、大风倒伏、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调查,有力提升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智慧农业气象观测水平。

此外,辽宁省气象部门采集更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手信息,将其全部纳入信息库并建立直通式联系,初步实现分区域、分作物、分时段的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农用天气预报等服务信息推送。在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关键农事季节,气象部门还与农业农村部门等联合开展农情与灾情调查,并进行会商研讨,分析研判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形势的影响,联合发布服务产品。

在智慧农业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提升方面,辽宁省气象局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三大主粮作物的种植带、分辨率达16米的分布式遥感提取技术,实现综合遥感对农情的快速评估。

(作者:文科 刘蕊 李党红 张钰祺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