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2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非凡十年·贵州篇丨公共服务百花齐放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0月10日08:55

家住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的陈阿姨已过古稀之年,仍喜欢刷“抖音”短视频,其中天气预报更是每天必看,买菜要不要带伞、广场舞在室内还是室外进行,全得听它的。这种视频天气预报是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今年开发的新业务,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公众的不同需求,覆盖面更广。

十年来,贵州气象部门不断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形式不断丰富、发布渠道不断拓宽——

2013年,省气象局就打破常规思路,尝试与地方新闻媒体联合开展气象科技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当时,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百姓关注》收视率高达28% 。省气象局与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商定,《百姓关注》栏目中引入一个全新版块——“百姓气象站”,由电视台主持人与省气象台专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观众讲解天气预报、科普气象知识,因为内容实用,深受百姓喜爱。

如今,全省各市州也陆续开播具有本地特色的“百姓气象站”,气象部门已将其打造成全省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品牌。

如果说“百姓气象站”是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一日三餐”,那么预报员和气象服务人员通过广播电台及时通报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就是按需提供的“加餐”。在贵阳,公众在7时至20时任意时段打开广播,都可以收听到最新的天气实况和短时临近预报。而在其他市州政府所在地,每日7时至20时天气信息的播报数量不少于5次,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则随时插播。

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贵州气象部门还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加气象服务的“质感”。自省委、省政府确立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来,贵州夏季避暑旅游人数“井喷式”增长。但旅游旺季恰逢主汛期,受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旅游景区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游客人身财产安全。

锚定需求,2020年10月16日,贵州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实现旅游和气象大数据的融合,可展示天气实况、预报、预警、特色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服务产品,并针对全省(可基于位置进行定位)和梵净山、赤水、荔波、万峰林四个景区分别开发了手机网页程序。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尚媛媛表示,该平台不仅为公众出行和旅游计划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还能保障在黔游客遇到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时及时获得天气信息,从而为贵州打造山地旅游升级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服务的精细化源于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有地面气象观测站3086个、应用气象观测站123个、新一代天气雷达13部,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加1341个、16个、7部,还新增两个地面卫星接收站,气象综合观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为提升天气预报精准度奠定了基础。

在强“硬件”的同时,贵州气象部门也狠抓“软件”建设。十年来,贵州建成省级智能网格业务平台,实现1天至10天、空间分辨率为5公里、时间分辨为逐3小时、包含17种气象要素和产品预报的网格预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本地降水智能客观算法研究,实现自主客观算法业务应用新突破;完成基于B/S构架的贵州省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极大增强贵州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能力;基于神经网络和山地地形订正的气温客观预报技术取得新突破,48小时内高低温订正效果明显,平均绝对误差低于2℃。

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预报预测水平为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目前,贵州已建立包含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气象灾情信息、地理信息、服务典型个例信息等在内的气象服务基础数据库;能以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等形式实现对气象服务基础数据库各类信息的集中展示;能够生产适应不同媒体需求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

贵州气象部门将继续推进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众气象服务机制,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持续丰富基本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供给。

(责任编辑:栾菲)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