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气象科技集中发力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十三五”以来百项气象优秀科技成果“出炉”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9月29日08:30

更精准把脉天气——我国数值预报核心技术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级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技术体系构建;

更精密预测气候——气候预测理论研究和定量预测技术方法取得成果,我国第三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建成;

更精细追踪风雨——风云气象卫星关键技术创新再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关键技术升级;

……

9月23日,中国气象局公布“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评价结果,这是气象部门首次开展行业科技成果全面评价,在择优推荐、专家评审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百项成果从面向气象行业征集的251项成果中脱颖而出,涵盖天气预报、气候与气候变化、综合气象观测、气象信息、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基础研究等领域,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自立自强 创新的“脉动”更加强劲

创新,创新,再创新,评选出的科技成果记录了“十三五”以来中国气象科技创新扎实的脚印。一项项科技成果的突破和创新背后,都凝聚着气象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举足轻重如气象事业的“芯片”,“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在我国数值预报核心技术发展和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建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其为代表的数值预报相关科技成果,不断破解“卡脖子”问题。

困难如气候预测这道世界性难题,“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CMA-CPSv3)”解决多个关键技术问题,预测能力较上一代系统显著提升,为国家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步履矫健如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全球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技术及定量应用方法和平台研究”针对提升国产卫星的全球主要气象灾害业务化监测服务能力问题,从反演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卫星遥感数据集和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项里程碑突破和三项关键技术创新。

瞄准前沿如信息技术等,“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实现海量气象数据存储和处理一体化,“多源气象资料融合实况分析系统及数据集”自主研制了从区域到全球多时空分辨率长序列多源融合数据集,建成实时历史一体化多源气象资料融合与同化分析中试平台。

谋之深远如基础研究领域,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机理等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比如,“青藏高原气象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及应用研究”创新发展了高原陆面-边界层-对流层多尺度观测和云降水物理特征综合观测技术,实现了高原陆面-边界层-对流层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技术的重要突破,在揭示重要观测事实和物理过程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北极极涡持续偏移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欧亚大陆极端低温天气频发的科学问题,从北极平流层极涡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入手,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先进科研成果。

奋勇前行,我国气象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未来,气象部门将持续推动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关键科技领域重大突破。

成果“出圈”落地 服务国计民生

每一天,小到一个街道,大到一省、全国乃至全球,无论是未来3天、10天,还是两个月、一年,甚至数年,每一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信息的发出,背后都离不开坚实的科技支撑。“国家级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与应用”围绕构建无缝隙全覆盖、数字智能的天气预报业务面临的关键难题,构建了多时空尺度、覆盖主要常规要素的国家级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技术体系,真正将百姓冷暖“装在心里”。

面对防汛形势异常严峻的汛期,“基于动力统计相结合的中国汛期降水多模式集合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取得了月季尺度降水预测的新理论、客观定量预测方法和动态集成预测技术等系列性成果,实现“未雨绸缪”;“新一代天气雷达关键技术升级与应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的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应用,助力更精准捕捉灾害性天气;“基于精细化水文气象模型的流域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关键技术及平台应用”针对解决流域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难点问题取得创新成果。

“十三五”期间,不断创新的气象科技成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重大需求,“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价技术与业务系统”开展植被生态质量指标、评价方法和智能化业务系统研究,守护“绿水青山”。在广袤田野中,“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苗情的全天候卫星遥感监测技术”重点突破了灾情和苗情光学评估新方法、光学微波遥感结合的全天候新监测方法、光学微波遥感结合全天候灾害监测和评价三大关键技术,并在多省份推广应用。在首创发展的以云物理处理分析技术为核心的“云降水精细处理分析技术与人影决策指挥系统(CPAS)”支撑下,可在关键时刻将飞雹化为细雨,让甘霖润泽大地。

“未来,以气象科技成果业务转化为评价导向,进一步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相信更多的气象科技成果将蓬勃涌现,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充满期待。

(作者:赵晓妮 闫冠华 赵瑞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