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社资讯>交流探讨
让气象故事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
——做好气象科技报道的思考与认识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10月19日17: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气象科技报道也渐渐成为人们资讯信息餐桌上的一道“主菜”。如今,气象不再只是提醒阴晴冷暖,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为广大公众、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讲好气象科技故事并传达准确信息并不容易。人们常说,科技报道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拒人于千里之外”,一些科技报道晦涩高冷、枯燥乏味的问题也被频频提及。相比于社会新闻、文娱新闻,写好一篇科技新闻往往更难,也更难吸引读者。作为一名气象记者,我想就如何在气象科技报道中做到深入生动、引人入胜谈谈认识与思考。

  一、把握好时度效,增强文章吸引力

  曾采写的一篇深度科技报道《延伸期预报是构建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体系的关键》令我感触最为深刻。了解到这个选题是因为看到“成都未来40天有36天降雨”的话题冲上热搜,网友议论纷纷长达40天的天气预报靠谱吗?抱着好奇和新闻冲动,本着探寻更全面的信息,产出有深度的内容,我第一时间联系采访了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四位专家进行延伸期预报的深层次新闻挖掘。气象科学问题复杂而又专业,采写过程中,我面临两个最大问题:首先自己要听懂,弄懂,其次,写出来要让大众能看懂。于是,我通过对气象新闻事件的表层向深层拓展,及时科普辟谣,向公众阐释了延伸期预报业务盲区是世界性难题,气象部门为之做出了许多努力,写作深入浅出,将专业术语转换,把技术难题清晰直白地表达,从而产生了完整而生动的阅读效果,该文章也获评了报社2022年度好新闻通讯和深度报道类三等作品。

  做好气象科技报道,抓住社会关注热点是我们进行新闻写作时最好的切入点,记者要能够看到所在领域的热点、焦点、痛点问题,并且敏锐捕捉、及时抓住;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原则,扎实采访、深度调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钻进晦涩的世界里找到一条向普通公众都能理解的讲故事的捷径;在把握时度效上下功夫,赋予科技报道更多“接地气”的表达,让平素艰深难懂的科研工作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不断提升气象科技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用笔尖传递温度,拉近读者与科技距离

  科技人物作为科学工作和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人物报道也是科技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而科技人物因其职业特性,在新闻报道中也容易给公众造成较为刻板的印象。

  在采写气象科技人物报道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记者的参与意识要浓,不能简单地局限在科技人物的成果研发过程和科技成果介绍上,笔尖要带着感情、有着温度,了解人物所处时代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其科研又产生哪些影响,以真诚的文字讲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刻画出更加丰满动人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形象。

  在采写文章《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胡江林:用“一砖一瓦”搭建数值预报“大厦”》中,通过将科学数据和模型比作一砖一瓦,让读者更好理解动力框架研究工作;在《追梦强国奋斗有我——记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建侠》中,我从业务钻研、实战突破、精神传承等方面深入采访,立体展现出该人物的人格魅力;在《他们,集智攻关打造预报“利器”——记中央气象台冬奥预报技术和平台保障团队》中,通过还原人物在科研攻关实践中研发硬核气象成果曲折跌宕的场面和心路历程,让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散发温润的人性光芒。

  站立于新时代,报、网、端、微等媒介平台丰富多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加速融合发展的趋势,如何让气象科技报道焕发生命力,就要紧跟移动化潮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现出科技成果的“硬核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于气象记者来讲,我们就是讲好中国气象故事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记者更要胸怀大局,带着真情与责任,将一个个实打实的感人故事传播出去,让气象科技工作、气象科技工作者被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和理解,让国际舞台上中国气象的形象与实力展示得更加充分!

(作者:王婉 责任编辑:栾菲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