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南浔,自动气象站稀疏,低空监测近乎空白,气象数据时有缺失;如今的南浔,精密的天气雷达观测网准确及时地捕捉天气变化,就连古镇隧道、化工园区也有了气象科技的守护……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气象局自2023年10月26日成立以来,以“一年干成三件事”的劲头,精念“谋、干、用”三字经,推动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护航”的转变。
科学“谋”——织密空地协同监测网
江南水乡易突发局地性强对流天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为应对突发天气过程,区气象局以“观测即服务”理念为核心,从补齐短板入手,构建覆盖“无缝隙、全覆盖”的智慧数字协同立体监测网,精准匹配区域气象服务需求。2024年以来,南浔升级迁建8套、新建9套区域自动气象站,将站网平均间距从6.2公里优化至4.9公里,实况数据捕捉提前30分钟,气象监测的均衡性与代表性显著提升。
低空探测也实现零的突破。南浔首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填补全区及湖州市本级上空1.5公里的低空探测空白,在今年梅汛期、台风“竹节草”应对中精准捕捉关键数据,助力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及服务。
监测还延伸至民生场景。区气象局紧盯下沉隧道、高速公路进出口等易受恶劣天气影响的区域,联合交通投资集团建成南浔古镇隧道交通应用站,实时为古镇景区游客出行、道路交通及水下隧道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攻坚“干”——凝聚合力破发展难题
作为新成立的单位,区气象局将完善观测体系作为首要任务。从用地协调、政策衔接到运维保障多维度主动联动,凝聚各方资源与力量,全力夯实气象观测根基。
用地问题是项目落地的首道关卡。区气象局主动对接属地镇村与自然资源部门,因地制宜探索租用村级自留地、借用绿化地、融入公园景观建设等多种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用地问题,还降低了建设成本。在南浔9个新建观测站中,有3个站实现零用地成本,为项目顺利启动奠定基础。
政策支持是推进项目落地的关键所在。区气象局敏锐抓住浙江省气象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工程机遇,成功将南浔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纳入全省一期工程。
运维保障同样离不开合力支撑。为确保气象监测数据“零间断”,区气象局组建起由青年预报员、省市气象服务公司、设备生产商共同构成的“设备守护尖兵团队”。截至今年7月,雷达数据传输及时率达98.26%、区域骨干站数据稳定率和及时率分别为99.90%、99.68%,三项核心指标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统筹“用”——打造场景应用一网通
气象数据的价值终究要在服务民生中彰显。区气象局持续推动气象数据在防灾减灾、农业生产、文化旅居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构建覆盖多元场景的气象服务体系。
在预报预警中“常态用”——区气象局在南浔中心城区及重点镇街动态提供气象监测预报数据,使得今年强对流预报预警综合提前量提升至87分钟,已发布各类气象信息专报及服务材料60余期。
在重大活动中“组合用”——区气象局开展重大文旅活动事前和事中服务,基于观测数据,首次引入亚运会国家级精细化站点预报技术STNF模式,提供定点定时专项气象保障,确保大风环境下南浔古镇运河演唱会的错峰举行;在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中,精准预报高温风险,助力实现“零中暑”目标。
在行业服务中“协同用”——区气象局精准对接农业需求,为保险低温阈值本地化确定、养殖户理赔提供就近气象站点数据支撑;制定《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气象服务》方案,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撑;为南浔两大省级化工园区接入气象实况和台风暴雨等15类预警信息,有效降低企业建设风险。
如今,南浔气象的服务能力持续升级——气象数字人“晶晶”已在微信公众号上线播报一周天气预报……
未来,南浔区气象局将继续深化“气象+人工智能”应用,让智慧气象更好守护民生、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许肖璐 于桐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