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综合
大荔:气象以“绣花功夫” 织就冬枣产业发展“防护网”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04日07:32

“收到你发来的服务材料了,这次降温幅度大,范家镇坑棚里的枣树已经孕蕾开花了,我们已经按照你们的提示信息,要求种植户们做好应对低温、大风和雨雪的防护。”2月28日,陕西省大荔县林业局局长刘海燕向大荔县气象局打来电话,沟通应对即将来临的降温。

在关中平原东部黄河湿地边缘的大荔县,万亩连栋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每年有60万吨优质冬枣从这里走向全国。

农历蛇年正月,大荔未下过一场透墒雨,雨水节气前后也只有2毫米左右的降水,旱情初显。2月27日,大荔县气象局农气服务人员会同冬枣气象服务中心、冬枣气象科技小院专家,仔细研判3月初即将迎来的天气过程的降水量、降温幅度,分析对已进入孕蕾期、开花期冬枣树的影响,精心制作指导性强的冬枣专题气象服务材料。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大荔冬枣气象服务团队的日常。自2018年起,县气象局组建冬枣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全县7个冬枣主产镇设立观测站点,建立起“1小时响应、2小时到场”的服务机制,创新建立“三维服务矩阵”,面向农户提供“点对点”预警、面向合作社提供“定制化”方案、面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型”专报,每到关键时候呈送冬枣气象专题预报,为农户、合作社、政府部门提供及时的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在两宜镇仁和村绿丰源冬枣园区,物联网气象站正实时采集着棚内温度、湿度、地温、辐射等多项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近几年气象数据,服务团队总结出“花期避雨、幼果期防高温、膨大期控温差”的精准管理方案,让冬枣裂果率下降20%。

在赵渡镇枣文化博览园,气象工作人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专家合作观测新引进的耐湿热品种,探索建立冬枣全生育期气象灾害指标库。项目负责人李新岗介绍,通过分析近十年气象数据,已确定花期连阴雨、膨大期高温高湿等6类致灾因子,研发出针对性防控技术体系。

今年,大荔冬枣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投入使用,融合地面物候监测数据、棚内小气候站数据、农事建议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棚内—棚外—手机”智能监测。在范家镇,种植户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研发的“大荔冬枣精准施肥专家系统”实现精准施肥,化肥使用量减少30%;在安仁镇,基于积温模型制定的分批采收方案,让冬枣糖度稳定在23%以上。

经过三年深耕,大荔冬枣气象服务结出累累硕果:冬枣生育期预报准确率达92%,灾害预警提前量延长至72小时,气象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8%,科学气象指导让果实品质显著提升。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知天而作。”范家镇西岐村党支部书记赵红斌感慨,他的冬枣智能大棚接入气象服务系统后,亩均收益从2万元增至3.5万元。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县42万亩冬枣园中发生,2024年当地冬枣产值破百亿元,带动10万名农民增收。

(作者:达勇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