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郑永光:用脚步丈量民情 以专业攻克难点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03日07:30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步履不停,围绕重点关注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入基层调研,反复打磨即将提交的新建议。

第三年履职,郑永光对人大代表这一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

“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202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郑永光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感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承诺。

对标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作为气象科技工作者的郑永光,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为提升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言献策。

去年,郑永光提交的“关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建议,得到中国气象局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另一份“关于加快推动气候资源立法”的建议,也已得到积极答复办理,相关立法工作将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修订和气候资源立法研究中予以统筹考虑,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

高质量提出建议,切实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秘诀是什么?

奔着需求和问题去,攻难点、通堵点、除痛点!

翻开郑永光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人大代表的关心关切: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加强气象服务……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敢于向‘卡脖子’难题进发,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准度。”郑永光说。

强对流天气时空尺度小、突发性强、发展快、强度大,一直是预报的重点和难点。多年致力于啃这块“硬骨头”的郑永光,带领创新团队持续开展机理规律研究,共同推动强对流天气精准监测预报技术研发。特别是建立新一代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系统(SWAN3.0),实现了强对流天气短期和短临预报标准化检验算法和服务。目前,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也集成到该系统,在实际业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预报员广泛好评。

工作中的郑永光。本人供图

从事气象工作20多年,郑永光见证着防灾减灾能力质的飞跃。“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今年,他仍聚焦进一步夯实防灾减灾能力,就提高预警时效性等提出建议。

对于强对流科学研究来说,既需埋首攻关核心技术,也要“不辞山路远”,深入基层体察实际。

“现场调查能更加直观细致地了解龙卷风的形成条件。”去年7月,郑永光针对山东菏泽龙卷风开展科学调查,走访每一处受灾点,将收集到的数据与雷达数据比对,进一步研究龙卷风的形成和消散过程、强度及路径等,为未来龙卷风预报预警和应对工作提供依据。

郑永光针对山东菏泽龙卷风开展科学调查。本人供图

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也是如此,只有躬身基层,才能清楚群众关心之所在,思考国家发展之所需。这两年,在汲取基层养分中,郑永光关注的触角不断延伸,建议更接地气。

飞越云端——赴海南调研航空公司、航天发射场对航空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提出“关于促进航空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推动气象、民航等相关部门以通用航空、中小机场气象服务为抓手,构建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航空气象新示范。

翻山越岭——在四川,走进山洪沟,调研防灾减灾举措落实情况,提出完善基层防灾责任人制度、将气象信息员与气象志愿者报告制度相结合等建议,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向海图强——结合浙江、广东等地需求,建议提升海洋气象探测能力,优化监测布局,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部门联动——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调研活动,了解卫星遥感资料应用需求,推动气象科技手段更好助力公益诉讼办案的线索发现、证据获取,助力治理非法排放。

……

向下扎根,为向上生长助力。这两年,郑永光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参加人大代表培训,持续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回到工作岗位后,他还通过专题党课等方式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分享体会,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气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小我”融入气象事业发展“大我”。

郑永光表示,下一步,他将带领团队继续全力攻关精准预报技术难题,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力争尽早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对流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强对流天气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收集意见建议、深入思考,持续推动健全气象部门同其他部门的灾害防御预警联动机制,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