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世界气象组织《空气质量与气候公报》警示恶性循环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9月29日10:02

9月7日“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空气质量与气候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系统分析了2024年全球空气污染态势的地理分布特征,评估了预报预警领域的进展与挑战。

WMO副秘书长柯·巴雷特强调:“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问题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必须协同治理,方能有效守护地球生态健康、保障人类社区安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化石燃料燃烧及其他加剧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同时产生黑碳、氮氧化物和地表臭氧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形成恶性循环。

“气候影响与空气污染从不囿于国界——正如极端热浪和干旱会引发野火,进而导致数百万人呼吸的空气质量恶化。我们必须加强国际监测与合作,才能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柯·巴雷特表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全球每年因环境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超过450万,并造成巨大的环境与经济代价。

核心发现:

颗粒物 (PM)

源自交通、工业、农业生产以及野火和风吹沙尘等活动产生的颗粒物,仍然是主要的健康危害。

《公报》首次在其综述中,综合三种不同模型的评估数据,分析了2024年直径2.5微米或更小的细颗粒物(PM2.5)异常情况(对照2003—2024年基准期)。

野火是颗粒物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且随着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将加剧,对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日益增长的风险。

2024年PM2.5异常分布(基准期2003-2024年)

第三方机构制图。上述地图由欧盟哥白尼大气监测服务(CAMS,左)、美国宇航局全球建模与同化办公室(中)及芬兰气象研究所(右)于2025年7月28日提供,其图示规范可能与联合国及WMO制图标准存在不一致。

气溶胶

全球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呈上升趋势,但此后由于北美、欧洲以及后来东亚地区的协同治理,已显著下降。然而在南亚、南美洲及高纬度等部分地区,气溶胶浓度仍在持续上升,其中,野火频发是重要成因之一。

国际上关于硫排放限制法规的实施,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有效降低了过早死亡和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然而这些措施也产生了可测量的气候效应: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作用减弱,客观上对全球变暖产生轻微的加速作用。

厘清气溶胶、活性气体与长寿命温室气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一项艰巨任务。准确理解这些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制定更完善的气候与空气质量协同治理方案。在此背景下,采取综合性的排放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气候保护,更关系到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的整体福祉。

冬季雾

拥有超过9亿人口的印度恒河平原,既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农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近年来,该地区不仅空气污染程度显著加剧,冬季雾事件也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尽管起雾属于季节性现象,但其日益频繁的发作和持续时间的延长,与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供暖排放、畜牧业以及植被燃烧产生的污染密切相关。

《公报》指出,持续性浓雾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季节性天气现象——它已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不断加剧的迹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策略,例如,实施农作物残留燃烧管制条例,推广用于烹饪、供暖、照明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清洁能源。

野火引发的PM2.5污染热点

另有一篇专题研究聚焦亚马逊盆地野火产生的PM2.5排放问题,解析这些污染物如何导致巴西遥远人口稠密都市圈的空气质量出现显著恶化,充分凸显了2024年野火季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

大气成分监测体系基础设施

从南美洲的臭氧研究到欧洲花粉预报技术的提升,再到非洲大气沉降评估,《公报》持续强调构建全球性、因地制宜的原位大气监测体系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观测数据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卫星技术虽能提供关键洞察,但地面监测网络对于数据校准与验证不可或缺,在监测基础设施仍显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来源:WMO官网 编译:张乐吟 蒋芷晴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