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丨气象部门加强协同观测 让安全防线筑得更牢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8月25日07:57

2024年,气象部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黑龙江、贵州、陕西等地分别开展强对流、台风等天气的协同观测试验,探索多源智慧协同观测策略,形成可推广的协同观测技术指南;2025年,基本建成区域地空天立体协同观测网,研发面向强对流、台风、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的智慧协同观测系统,建立自主可控的协同观测工作机制、业务流程和实况监测产品体系,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供观测技术支撑,推进气象观测向监测应用转变,向灾害风险监测延伸……

回溯气象部门协同观测的发展历程,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2020年至2021年,广东、安徽、江苏等地率先开展多波段天气雷达协同观测试点,协同观测工作迈出第一步。2022年,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软件平台设计开发与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协同观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并取得良好实践效果。2024年,协同观测试点工作全面铺开。2025年,气象观测向监测应用转变,试点向灾害风险监测延伸,明确6项重点任务,涉及16个省份、6个直属单位。

这一系列措施标志着协同观测工作进入全面深化、系统推进的关键阶段。

系统推进、稳步发展——

协同观测架构日臻完善,技术创新层层突破

推动协同观测高质量发展,尤需“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专题部署,要求多方协同、密切联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见效。

各级气象部门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规划制定,将协同观测高质量发展作为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核心任务之一,整合各类观测资源,不断创新和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技术,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综合能力。

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不断强化,《强对流、台风等协同观测试点工作方案(2024—2025年)》《2025年强对流、台风等协同观测重点任务》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印发,确保协同观测建设任务和相关规划细化落实。

协同观测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中国气象局组建强对流、台风协同观测数据应用工作专班,印发并实施深化观测科技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基层观测站网优化政策,创新构建“网格+观测”基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推动观测设施共谋共建共享共治。推进基础设施升级迭代,不断加大对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垂直观测、机动观测等领域建设的支持力度。

同时,各项具体行动也在逐步落地:长三角区域强对流协同观测业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潜在区域预判、多源协同观测、对流捕获跟踪、强对流识别预警、复盘检验分析评估等业务流程;南海区域基本搭建了陆海空天综合协同观测网,初步实现观测、预报、服务大协同的南海热带气旋观测业务体系;西南地区形成“大小雷达+机动观测+卫星+垂直观测”的综合协同观测示范。

各级气象部门将贯彻落实“观测即服务”理念作为重点任务,以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工作主线,全面推动协同观测产品在业务中应用。气象部门制定了涵盖观测科技、天气雷达、风云气象卫星、垂直观测等领域的专项能力提升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地推进各项任务落细落地。

自主可控、持续进步——

核心技术逐步突破,观测能力日益提升

截至目前,自主可控的多源融合观测技术已取得长足进展。

一组时间点,给出了协同观测技术发展的节奏。

2018年,协同观测的研究工作开始;2020年,在广东、安徽、江苏等地推进协同观测;2021年至2023年,预报主导的雷达多观测模式试点;2024年至2025年,京津冀、长三角、南海、西南等区域层面实现协同观测,业务流程趋于完善;2026年,协同观测工作将逐步走向业务化。

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软件推广应用,全球数值预报潜势与雷达自适应扫描相结合技术实施方案出台。随着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已初步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慧数字协同观测体系,风云气象卫星组网观测实现从观测到应用的核心技术升级,北斗探空系统形成国际先进的气象探空新模式,新型天气雷达监测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助力提前研判区域性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捕获台风路径演变。

目前,垂直观测、卫星数据集成到短临预报平台系统,技术成果及时辐射到省市县应用。风云气象卫星、无人机探测、北斗探空等数据接入台风海洋业务平台,实现台风多角度监测,为台风精细化监测和预报提供支撑,促进精密监测与精准预报“咬合式”发展。

转化成果、服务民生——

协同观测成效显著,精准预报守护群众福祉

气象部门坚持将协同观测成果转化为人民可感知的实况观测产品供给,融入到预报和服务中。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依托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地面观测、 三维风场等多种观测装备开展协同观测,观测数据及实况产品无缝融入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高效整合与共享。支撑亚冬会气象预报服务人员预判了今年2月13日大风天气过程,组委会根据预报结论将大跳台决赛日程从13日调整到12日,保证亚冬会完赛率,得到赛事组委会的高度赞誉。

7月29日至30日,上海、江苏、浙江气象部门围绕台风“竹节草”路径、强度和风雨影响,开展观测预报一体化业务试验,探索“机动+固定”观测与数值预报融合试验,以实战方式检验了针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协同观测流程。此次试验结果为研判台风非对称结构和台风风雨区域联防提供了支撑。

广东气象部门协同多源监测实况有力支撑海上风电、核电等近海经济专业气象服务,融合天气雷达、风云气象卫星、探空、海洋等协同监测实况,为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其中,依托气象部门服务,三峡新能源阳江公司沉桩作业率由40%提至75%,海缆敷设一次成功率由58%提至92%,年均省工期45天,海上风场等效满发小时数提升约5%,计划外停机时间减少20%。

……

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的融合、体系的完善,协同观测工作将在各类重大活动、灾害预警、经济发展等方面大显身手,推动实现“观测即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推动气象为国计民生发挥更大效益。

(作者:史光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