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为啥有时雨不大却诱发地质灾害?答案在这! 来源: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 日期:2025年08月07日16:13

近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华南等地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土壤含水量高,地质灾害风险激增。降水是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但你知道吗?不同“性格”的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和方式大不相同!

先看“急脾气”: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的特点是降水时间短、强度大,这种“急脾气”的降水,会对地表产生强烈的冲击。

当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雨水来不及充分渗入深层土壤,大部分会在地表形成快速流动的水流。这些水流会冲刷地表的松散土石,将其裹挟起来,形成泥石流。同时,表层土壤在短时间内因雨水饱和,就像被泡软的蛋糕一样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容易发生浅层滑坡。这种滑坡深度虽浅,但来得突然,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再瞧“慢性子”:持续性降水 

持续性降水则是“慢性子”,仿佛一个 “磨人精”,降雨强度不一定大,但能连下好几天甚至几周,累计雨量很可观。这种降水的威胁在于其带来的雨水具有较强的渗透作用。

在持续性降水的作用下,雨水会慢慢渗入土壤深层,就像给山体“喝水”,一开始只是湿润表层,随着时间推移,水分顺着岩土体中的孔隙或裂隙不断渗透,导致岩土体自重增加且发生泥化、软化现象,坡体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当深层土壤和岩层之间的摩擦力被水分削弱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深度较大的滑坡,这种滑坡通常涉及的土石量大,破坏力强。

虽然泥石流通常由“急脾气”的短时强降水引发,但 “慢性子”的持续性降水可能导致地面积水过多、沟谷溪流水量剧增,再遇上坡上堆积的大量松散物质,水流汇集冲蚀也可能引发泥石流。特别是前期已经有大量降水,土壤含水量极高时,即使后续降水强度不大,也可能引发灾害。

雨停了就安全了?错!

有时候,虽然强降雨过程告一段落,暴雨预警解除,但气象部门仍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雨水入渗到土壤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雨停后,水分仍在向土壤深层渗透,可能在数天后,山体内部的土壤才达到饱和状态,从而诱发滑坡。此外,雨后阳光的照射使得表层土石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岩土体中收缩裂缝易导致土石层松动,在重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何时发生,与各地土壤类型、厚度、结构以及前期降水情况等密切相关。相对而言,泥石流的滞后性较低,一旦雨停水流减弱或消失,泥石流发生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总之,不管是“急脾气”还是“慢性子”的降水,都得提高警惕!收到地质灾害预警时,一定要谨慎出行,安全第一哦~(专家顾问:国家气象中心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徐辉)

(作者:闫辰宇 公众号内容编辑:张琳皓 张嘉赫 丁继武 内容审核:叶海英 网站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