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极端天气下 守护一条路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7月09日11:23

编者按:

路,不仅是交通的脉络,更是生命的通道。入汛以来,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频繁侵扰我国多地,道路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血管”,面临的安全挑战不容忽视,一次次将风险化解于未然,离不开科技赋能、部门协同、精准施策。

本文选取四条有代表性的道路,挖掘气象与交通运输、公安、公路管理等部门的联动创新和技术赋能,展现各地如何以“一盘棋”思维构筑交通防灾减灾新体系。

滨淮高速公路

强科技——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御

在江苏,一条今年1月正式开通的高速公路——滨海-淮安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滨淮高速”),串联起了盐城市盐城港滨海港区和淮安市涟水县,成为加强苏北腹地与沿海地区联系的重要交通大动脉。

滨淮高速承担着提升黄海新区集疏运能力、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推进实施的重要角色,为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这条道路畅通运行的背后,也有着气象工作者忙碌的身影。

6月26日,江苏省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出现8至10级、局地11级左右的雷暴大风强对流天气,淮安、盐城等地小时降水量超过30毫米。

此时,全省大部分学校即将陆续进入暑假,加之“苏超”联赛的火爆出圈,第四轮赛事即将于周末上演,滨淮高速的车流明显增大。在气象部门的提醒下,当地公安、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迅速响应。

“在这次天气影响开始前几天,我们就收到了气象提示。”淮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速五大队大队长王晖表示,“气象部门还会加密信息发布频次,并分析目前雨势强度等,给出详细的预报意见。”结合当前的车流情况,交警部门立刻对滨淮高速等受影响路段采取限速等管制措施。

近年来,江苏气象部门以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工作为重要抓手,研发新一代智慧交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构建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恶劣天气预警处置工作模式,并将气象要素全面融入全省交通组网发展建设规划。

在此次过程中,江苏气象部门在道路上专门布设的集成式交通气象监测仪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交通气象科科长张振东介绍,该仪器是根据实际需求,针对能见度、路面温度及路面状况等高影响因素开展精密监测的新型便捷式精细化专业交通气象设备。

王晖一边看着恶劣天气交通预警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上滚动更新的气象预警信息,一边接收着来自监测仪实时传送的天气数据,忙而不乱地安排着滨海高速重点路段的巡逻值岗工作。

“以前,等天气过程来了,我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管制措施。”王晖说,“现在,有了气象部门的服务支撑,我们能提前做好处置准备,更高效地保障路段平安畅通。”

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御,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联动,江苏交通气象服务已悄然成为公众出行的“隐形护航者”。(陈晓颖

雅西高速公路

聚合力——气象吹哨部门联动护“天路”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雅西高速公路如一条银色丝带缠绕在四川盆地西缘的崇山峻岭间。这条连接雅安与西昌的“云端天路”,以10公里长下坡、51座桥梁、25座隧道的险峻构造而闻名。同时,此地也因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成为汛期影响重点路段。近年来,通过气象、交通运输、公安交警部门“一路三方”与运营企业的紧密协作,这条曾因气候复杂多变而充满挑战的“天路”,正逐步构建起更坚实的安全屏障。

“拖乌山顶站气温19.8℃;栗子坪站26.7℃,大相岭北站能见度5408米。”7月4日14时,在雅西高速监控中心,大屏幕上的“雅安市高速公路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正实时刷新着数据。这个集监测、预警、预报于一体的智慧服务平台,已成为守护天路的“千里眼”。

雅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吴亚平介绍,针对雅西高速特殊地理气候,气象部门和四川雅西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雅西公司”)在沿线布局了28个气象观测站(包括3个交通应用气象观测站)和17个专业监测站点,实时捕捉能见度、路面温度等关键要素。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雅西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人潘川说,“这套系统能显示未来90分钟的降水趋势,查询任意点位未来24小时的逐小时预报信息。去年汛期,我们正是依靠它提前4小时预判了石棉段的短时强降雨,及时封闭了边坡易滑路段。”

在雅西高速运营企业的应急物资仓库,管理员指着整齐码放的融雪剂、防滑链说:“现在我们能根据72小时预报提前调配物资,比以前盲目储备节省了不少成本。”这种转变源于气象服务从“通用型”向“定制化”的升级。

针对雅西高速“四季有风险”的特点,气象部门实行分路段、分季节的专项预报服务:4至10月聚焦暴雨、滑坡预警,11月至次年3月重点关注道路结冰与降雪。每日17时,分路段的逐12小时预报会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推送,遇特殊天气则启动递进式服务,从提前24小时的趋势预报,到临近1小时的实况告警,形成完整服务链条。

这样的协同机制已成为常态。每年汛期,气象、交通运输、交警会定期开展联合会商,根据气象预报调整巡查频次,提前预置应急物资。据统计,通过这种“气象吹哨、部门联动”模式,雅西高速近年来因天气原因导致的长时封闭次数明显下降。(赵欣 吴亚平 李立

沪渝高速公路湖北段

提效能——“一路多方”应急联动更顺畅

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境内高速公路网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暴雨、大雾等交通高影响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尤其是沪渝高速公路湖北段,东起武汉、西至恩施,穿越山区、平原与河流等多种地形,气象灾害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对此,湖北省气象部门联合交通运输、公路管理等多部门,以科技为引擎,构建“一路多方”应急联动机制。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组织交通服务团队成员赴湖北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中心开展驻场服务。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供图

5月22日下午,湖北省气象部门接连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明确指出包括武汉在内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将出现大到暴雨,局部降水量将超过100毫米,严重影响沪渝高速交通安全。

湖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警察总队收到信息后,即刻启动雷暴大风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各支队组织工作人员前往临水临崖、急弯陡坡、易积水路段等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公路管理方提前储备应急物资,组织抢险队伍待命。当天下午,沪渝高速公路仙桃、武汉、鄂州等路段暴雨倾盆,多处积水,得益于多部门协同配合,经过数小时抢险救灾,路面渍水得以及时清除,交通恢复正常。

记者看到,通过湖北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分地区、分路段的结冰、暴雨、雷电、大风、冰雹、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可通过手机短信自动推送给辖区公路管理人员。

“今年上半年共推送气象预警信号6394条,发布交通气象服务产品540期。”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交通气象服务团队负责人鲁静介绍。

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是交通防灾减灾的核心保障。今年以来,湖北气象、交通、公安交管部门根据公路气象预警“叫应”机制相关要求,制定了“一路多方”应急联动机制,提升气象信息共享预警实效性,为风险研判和应急响应提供第一手信息。

结合气象预警等级、路段气象预警等级和管控阈值等指标,湖北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明确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巡查巡检、通行管控等应对措施,并督导各地与属地气象部门加强会商,实时掌握灾害性天气情况,影响辖区路段的市、县级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被同步至“路网风险管理与预警‘叫应’系统”。

经历入汛以来多轮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目前湖北省道路运输、公路等方面保持正常运行,湖北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主任朱业贵评价交通气象服务:“快,早,准,新!”(李傲 谭静

独库公路

优服务——风险预判精细至公路沿线杆桩

“独库公路哈希勒跟隧道附近,3小时后将出现强降水,路面湿滑风险极高!”6月24日,在新疆气象服务中心的智慧公路气象服务平台上,警报声骤然响起。这样的精准预警服务,如今已成为独库公路的“日常”。

今年,新疆智慧公路气象服务平台全新上线,一系列产品陆续推出,包括精细到公路沿线杆桩的公里级交管风险产品。同时,气象部门加强与交通、公安交警、文旅等部门联动,提供“路面施工养护适宜度”等公路维护保养服务产品,收获好评。

独库公路沿线风景 图/文 许宁超

“我们就像公路的‘哨兵’。”新疆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孟富强介绍。从3月初开始,该中心每周为独库公路南段施工提供专项气象服务材料,每月提供独库公路气候预测专项服务材料,全年不间断提供全疆公路沿线气象服务。

这份精准,源于“天眼”般的监测网络。2024年,新疆气象部门和交通运输、公安、文旅等部门首次开展独库公路沿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在天瀑观景点、哈希勒跟隧道等气象灾害多发地,增设10个全要素气象观测站,实现温、压、湿、风以及降水、路面温度、能见度、实景等要素观测,并通过北斗卫星传输技术,利用无人机影像及实景三维模型,甄别出140余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研发出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空间分辨率为5千米的预报服务产品。

2024年6月,新疆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在独库公路沿线建设气象站。图/文 王忠伟

此外,针对独库公路的14个重要交通节点,新疆气象服务中心在新疆专业气象服务网站上每日更新未来三天气象预报,在“丝路气象”APP上展示公路沿线19个自动气象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在新疆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全疆公路沿线气象预警信号等。

新疆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与联网收费中心主任宋渊深有感触:“独库公路的安全,是大家手挽手筑起的防线。”宋渊认为,气象服务对路网监测系统运行、交通应急指挥调度等有先导性作用,期待双方继续深化合作。

下一步,新疆气象服务中心还将进一步织密独库公路沿线气象监测网络,完善服务产品发布矩阵,持续做好新疆旅游季节独库公路精细化、智慧化服务保障工作。(何玉婷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