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特大暴雨中的“瞭望塔”
——松潘“7·4”强降水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气象服务纪实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7月08日14:11

7月4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出现特大暴雨,累计特大暴雨2站、大暴雨4站、暴雨18站,最大降水量达134.2毫米,最大小时雨强56.7毫米。大雨引发多处山洪泥石流,导致小河镇、白羊乡交通、电力、通信中断。

由于预警及时,松潘县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904户2208人,未造成人员伤亡。“零伤亡”的背后,是省、州、县三级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高效联动、果断处置,为群众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递进预警织密防护网

6月29日至30日,州、县气象台敏锐捕捉到天气信号,发布预报指出,未来一周将有持续性强降水。7月2日至4日,连续三天的暴雨蓝色预警直指强降水中心区域:松潘白羊和小河地区有大暴雨(50至100毫米)。

预警级别随雨势步步升级。7月2日16时30分,州、县气象局启动暴雨四级应急响应;7月3日,松潘县启动防汛应急四级响应,并启动防汛抗旱抢险应急预案;7月4日16时30分,雨势加剧,州、县气象局相继升级为暴雨三级应急响应。

7月4日15时,州气象台发布雷电灾害短时临近预报;15时、17时、22时,强降水灾害短时临近预报接连发出;20时,强降水通报及时送达各部门。

县气象台的预警信号从16时6分的雷电黄色预警,到17时52分的暴雨黄色预警,再到18时44分的暴雨橙色预警,19时13分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每一次升级都为避险争取了关键时间。

“叫应”机制贯通全链条

“喂,县防汛办吗?当前白羊、小河雨势猛烈,已达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标准,务必督促群众转移!”7月4日19时,松潘县气象局值班人员白玛能机再次拨通电话,这是当天第5次向县防汛办等部门“叫应”。

“叫应”机制成为连接气象数据与决策行动的关键纽带。州气象局于17时至20时每小时“叫应”州地灾办、应急办、防汛办;带班局领导于19时、21时和次日0时,3次“叫应”州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水务局主要负责人;州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更是在17时、21时、22时,三次向分管州长、副州长电话汇报。

县一级的“叫应”同时展开。4日16时至19时、22时,县气象台5次电话“叫应”县防汛办、县政府等部门;19时54分,县气象局主要负责人用手机短信向县委书记、县长报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情况。据统计,在此次过程中,县级气象部门累计“叫应”50余人次,发送预警短信162032条,确保预警信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临危处置彰显真本领

4日19时左右,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小河、白羊地区的气象自动观测站因灾害“失联”,数据中断。“不能等!”州气象台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利用卫星、雷达和三源融合实况降水数据,结合周边站点信息制作雨情通报;县气象台值班人员紧盯雷达回波和临县降水数据,持续开展提示服务。

22时32分,县气象局与水务局紧急共享水务雨量资料,在应急管理群、地质灾害群通报小河、白羊雨情。

在灾害发生后,气象服务迅速转向抢险保障。县气象局每3小时制作抢险救灾专题预报,与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一日一会商”;州气象局第一时间向政府汇报降雨趋势;5日11时,省气象局专题部署抢险救灾服务,组织阿坝与绵阳开展加密会商,指导制作小河、白羊专题预报;省数据中心为缺测站点建立插补数据全流程管理,对S0422站点采用北斗通信恢复数据传输。

5日19时,县气象局应急保障队在现场架设北斗传输应急气象观测站;6日凌晨,州气象局应急观测保障队抵达小河镇开展现场雷达观测。专业的技术和快速的响应,为抢险救灾提供了持续支撑。

7月6日,州气象局应急观测保障队在现场开展雷达观测。黄龙斐 摄影

基层联动筑牢生命防线  “幸好人转移了,不然都淹完了。”7月5日,回到家中的白羊乡溜索头村村民田意望着满院淤泥,仍心有余悸。
  这份庆幸,源于基层对气象预警的快速响应。4日6时56分,白羊乡收到州气象台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后,立即组织人员转移。但白天降水较少,部分群众返家。17时9分,收到州自然资源局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后,全乡75个点位工作人员逐户排查,1小时内将所有群众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刚转移完,河水就暴涨了。”白羊乡政府工作人员岳小茗回忆道。
  小河镇的转移同样高效。4日早上,收到暴雨蓝色预警和地质灾害橙色预警后,副镇长马乃强立即部署转移工作。16时24分,雨越下越大,结合前两日降雨情况,他果断通过工作群要求“在18时30分前完成转移”,对老弱病残采取“家人+村干部”二对一转移模式。“气象预警给了我们方向,经验让我们敢下决心。”马乃强说。
  截至7月7日中午,小河镇道路抢通,两乡镇通信恢复,电力抢修仍在进行。
  从提前预报到应急响应,从数据追踪到抢险保障,四川气象部门始终恪尽职守,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瞭望塔”,在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中,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撑和避险指引。

(作者:赵欣 杨呈韵 罗定旭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