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风华录丨孙立:于碧海蓝天间守望风云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4月24日07:44

孙立,中共党员,现任海南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他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南海气象工作中,先后在地面测报、预报和预警服务等多个岗位锻炼成长,为推动三沙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作出突出贡献,获201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2020年获第26届“海南五四青年奖章”。

小时候,孙立在三亚市气象局单位大院里生活。观测场上的百叶箱、雨量筒,对他来说丝毫不陌生,因为父亲从事高空探测工作,他还有机会跟着父亲一块儿去施放探空气球。

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2005年,他考上云南大学后一眼就挑中大气科学专业。通过学习和实践,孙立开始理解了,为什么父亲和同事总是在7时15分和19时15分施放气球,一分钟不多、一分钟不少,为什么他们对气象仪器和数据如此看重,为什么愿意放弃舒适的生活去设施简陋、虫蚁横生的海岛上经年守望……原来,对于他们来说,气象工作,从来都不仅是一份糊口的职业。

孙立下定决心,将父辈对“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执着,变为自己终生的追求,于是毕业后回到海南,加入当时的西沙气象台,翻开了人生的崭新一页。

2019年,孙立在三沙市气象台进行业务值班。黄志强

驻岛生活(一)

2009年8月14日,台风“天鹅”刚过,孙立乘坐“琼沙三号”前往永兴岛。海上的浪很大,孙立难受极了。

那晚,趴在晃动的床铺上,他在日记里写道:“还没到那里,心里都已经打了退堂鼓。那里的环境我能受得了吗?”

但下了船上了岛,孙立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蓝天碧海,云飞浪卷,绿树银滩,当真是风景如画。

正好赶上气象台业务平台扩建,他的宿舍从父亲住过的板房换成了二层小楼,装了空调,连了宽带,水电也通了。虽然三沙一年约有300天是30℃以上的高温;虽然水质堪忧,唯一一根塑胶管子里喷出的水有时候泛黄发臭;虽然吃的、用的都很紧缺,工作、生活条件远远不如岛外舒服……但孙立觉得这些“忍一忍就过去了”。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他被分配到地面测报岗,开始跟着站上安排的师父“上工了”。

当时,测报员需要每个小时都到观测场去记录当地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各类气象信息,风雨无阻,全年无休。

在驻岛的3个月里,站上的业务骨干、副站长、站长,孙立全跟了个遍,业务逐渐上手。

其间,孙立不是没有产生情绪波动。作为父亲、业务前辈,更是一名老兵、老党员,孙令琼给了自己的儿子也是后辈一个诚恳的建议:向党组织靠拢吧,在党旗引领下找到人生方向。

在父亲的鼓励下,孙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驻岛生活(二)

2011年6月,孙立被派驻到更远的珊瑚岛。

珊瑚岛的工作、生活条件比永兴岛还要艰苦:年代久远的土砖房没有门;物资补给困难,有时一个月只有一两趟船经过。更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岛实在太小了——“环岛一周都用不了10分钟”。

但也是在珊瑚岛的经历,教会了孙立如何在繁琐重复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对准确、及时的追求。他进一步意识到,“气象观测数据是准确预报天气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一刻也不能中断。”

2012年6月,孙立在本职工作之外还兼职预报服务岗,成为三沙市气象局第一个获评“全省优秀预报员”的人,并连续多年获评。

2016年的一天,在预报岗值班的孙立发现雷达图上有一条醒目的月牙状回波逼近三沙海域,意识到很快会出现狂风暴雨。气象台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提前发预警信息,想尽办法通知海上船只,最终附近海域所有船只顺利回港,无人伤亡。

为了深入了解服务需求,他和同事每年多次走访作业船只,不断优化预报内容,并开设微信公众号科普气象知识。

“把未知的灾害性天气及时准确预报出来,传递给需要的人,奋力守住海上生命航线。”在孙立看来,这是自己作为气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要求。

2018年10月31日,南沙气象台投入业务运行,孙立主动请缨加入首批工作队伍。可以说,他几乎将有人值守的岛礁“守”了个遍。

在单位支持下,孙立申请攻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学在职硕士,并于2019年获得学位。

这一年的6月2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受表彰代表。时任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的孙立,作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也在其中。

“当总书记走到我面前,同我握手时,我心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只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暖流涌上心头,觉得幸福、感动与振奋!”

孙立说,在高山、荒漠、海岛,还有很多人默默坚守,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是大家共同的初心与追求。“哪里需要我,我就愿意在哪里发光散热。微光聚在一起,才是光芒。”

2019年,孙立在海口北港岛检修观测设备。黄志强 摄

再写序章

2021年1月,孙立被调往海南省气象局任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离开他驻守近12年的三沙。

站在人生新起点上,回看在三沙的岁月,孙立感慨万千。这一路走来——

他学会了接受孤独。孙立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但值班时他只能待在不大的岛礁上,与社会“脱节”,第一次值完班离岛甚至出现 “小岛综合征”。但是慢慢地,他学会了通过看书、写论文、散步等方式排遣寂寞,会打篮球的他甚至很快和驻岛官兵混成了好“战友”。

他学会了适应 “缺席”。由于长年驻岛,孙立似乎总是生活中那个缺席的人,母亲做手术时全家人只有他没到场 ,只能守在电话那头焦急地等待。这或许也是现在他一有机会就去陪伴父母的原因。

他有一个日记本,里面断断续续记下来很多他的迷茫、困惑、愤怒、悲伤,但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不需要了。

他还有一个移动硬盘,里面存满了过去的回忆,现在翻看,他记忆犹新的不是苦而是乐,不是“困”而是“变”:

他和部队官兵在篮球场上“对阵”;他和同事在单位门口支起铁架自助烧烤;大年三十,值班人员围坐在桌边就着瓜子花生看春节联欢晚会,不知道哪个节目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永兴岛上,建起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观测站,简陋土房和木屋变成舒适的办公楼、整洁的宿舍楼,还设有冷藏室……

这些经历,最终浓缩成五个词:“坚守、严谨、敬业、奉献、传承”——这是三沙气象人的优良传统,是孙立心间的种子向下生根、向上生长的土壤和阳光。

尾声

现在的孙立已经在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任职三年多了。其间,他所在的团队圆满完成春运、高考、火箭发射等气象保障任务,也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他本人还参与落实琼州海峡大雾锁航应急机制细化责任分工任务,深化开展恶劣天气下琼州海峡通航专项气象预报服务;制定《海南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省级指标评估方法》等;推进海南省19个市县完成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创建……

在事业上,他有了新的期待:“作为新时代的气象工作者,我经历了海洋气象预报的跨越式发展,希望能用好不断创新的气象科技,继续加强预报预警服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保驾护航。”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