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截至24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突破700亿立方米。近年来,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切实服务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主动从人工增雨(雪)补水、防灾保渠、生态气候监测评估等方面强化服务保障,展现了人水和谐的生动实践。
“补水增容”让水量更足。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在干旱等极端天气多发态势下,近年来,气象部门强化科技赋能,抢抓增雨良机,在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性能增雨飞机作用,在增加水库库容、缓解旱情、保障人畜饮水和粮食生产用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防灾保渠”让供水更安全。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需要“天时地利”来保证,夏季的暴雨洪涝、冬季的低温冰冻都会对供水造成直接影响。在汛期,气象部门与各水库调度中心、汉江集团等强化协同,共享实时雨量、水文资料与水库流域短期精细化降水预报信息,为防汛抢险当好气象参谋。进入冬季,气象部门持续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冰期输水工作,减少冬季不利因素对输水的影响。
“多源监测”让水质更优。自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沿线水区湖泊蓄水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线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推动滹沱河、白洋淀等一批河湖生态改善。各地气象部门强化地空天监测,在干渠沿岸布设一批自动气象站及智能监测设备并发挥实效,风云气象卫星持续紧盯华北地区水资源情况。此外,长期的气象生态要素监测和技术研发,还助力了相关区域气候生态变化规律研究。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近1.14亿人,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作者:王亮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