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025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
区别于“看天吃饭”的时代,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各类现代产业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对于保障产业安全、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不断提升的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过去一年,全国气象部门以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预警“叫应”为抓手,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发挥气象生产要素前瞻性作用,深度融入农业、金融等行业领域和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积极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朝着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不断完善。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加持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但与此同时,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不断增加,其风险与粮食、能源、环境、健康、经济等问题交织叠加,可能引发连锁和放大效应。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气象部门必须加快步伐,牢固树立“大服务观”,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成绩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在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特别注意统筹好三种关系。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动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既要聚焦国计民生等传统重点产业领域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也要围绕低空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气象服务。农之大者,国之大,要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和美乡村建设气象保障能力。要持续赋能交通保畅、能源保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推进数据要素价值更大程度释放,助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持续深化培育发展气象金融新动能。
要统筹好保安全与增效益的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安全也要效益。而气象之用,既在于避害,也在于趋利。因此,既要以准确的预报预警,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也要充分发挥“先导性”事业定位,助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现代化产业发展彰显更大效益。在最大限度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个底线上,要从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预报预测等方面,持续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合理利用气候与水资源,让农业生产、旅游、健康等产业效益“倍增”。
要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跨前一步、主动沟通是明确服务需求、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的第一步。针对现代化产业中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企业、重要群体,要持续发挥已经初步形成的“一部一策”“一企一策”机制作用,提供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覆盖面广、行业门类多,企业更是数不胜数,要在增加气象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互补的多元公众服务供给体系,引导规范社会企业参与其中,凝聚起服务保障的合力。
每一个产业背后,是千万家庭,是民生福祉。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坚定不移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