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观点
牢牢把握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
——二论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精神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1月13日07:41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2025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分析研判新形势,在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明确提出,要把握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强化科研攻关组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信心,来自当下,谋向未来。过去一年,气象部门系统部署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任务,加速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彰显,气象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前沿领域有序布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新的“地标”有力落地——大气本底站屹立于南极大陆,大型无人机穿越台风与高原;新的数字闪亮——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和汛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创历史新高,智能数字预报系统中国区域产品精细到1公里、逐小时;气象服务国计民生质效提高——有力应对台风与暴雨等,金融气象、气象赋能低空经济正在打开新空间;国际影响力更加显著——早期预警中国品牌闪耀国际舞台……在这背后,是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推进。我们对脚下的路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已经走到一个新的路口,整体实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转变。

分析机与势,正是时不我待,势不可当。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气象展现更大作为;日趋复杂的全球气候形势提出新挑战,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旺盛和多样;在世界气象科技发展的竞逐中,必须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是必由之路。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看到优势、有利条件和潜能,又要正视和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握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

把握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要向改革要动力。科技创新没有“局外人”,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深刻理解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始终把推进科技创新摆在气象高质量发展核心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紧抓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工作主线,筹谋长远与根本。要坚持科学的方式方法、先立后破,既讲究谋篇布局,又突出重点、聚焦关键,看准改什么、不改什么,改哪里、如何改,“立”要立得稳、立得住,“破”要及时破、坚决破,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要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从支持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出发一体谋划推进,将顶层设计和先行探索有机结合,务求实效。

把握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要以协同聚合力。当今气象科技创新,无论是面对复杂严峻的天气气候形势,还是考虑气象与各行各业的密切联系,乃至涉及诸多链条的气象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气象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的具体实施,都无法靠闭门造车完成,更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而要面向国家需求协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全方位多维度理顺气象科技创新全链条,加强前瞻布局和战略谋划,优化创新要素配置,进一步理顺机制,提升创新效率。要推动各类创新力量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融通,打造科技创新矩阵,实现高效配合,碰撞出智慧火花。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从更宏阔的视野来看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把握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要培沃土激活力。科技创新关键在人,越是进入创新“无人区”,越需要充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通过完善制度,用好“指挥棒”,打开人才成长的通道、搭建成就人才的舞台,“减去”繁琐、累赘、障碍,“加上”创新创造的奔涌活力。要继续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厚植“一方沃土”、激发“一池春水”。

不惧任何风浪,掌握历史主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关键一年,是人民气象事业八十周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目标明确,重在落实。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洞察,用发展的眼光去眺望,用昂扬的精神向前推进,务实功、出实招,将愿景蓝图转变为发展实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