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观点
加快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 筑牢气象强国建设根基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9月29日10:01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其发展质效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加快培育“气象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气象事业突破传统模式、实现从“基础保障”向“价值创造”跃升提供不竭动力。

在气象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数据要素为关键支撑、协同机制为系统保障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具有四个鲜明特征:一是创新驱动,依托人工智能、量子探测等前沿技术,显著提升预报精度与效率,其技术进步贡献率远超传统气象生产力;二是数据赋能,将气象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推动其在多行业中的深度挖掘、融合应用与价值转化;三是协同开放,打破原有部门壁垒,构建政府、市场、科研机构、行业用户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四是价值导向,为各领域释放乘数效应,主动响应国家防灾减灾、生态文明与产业升级等战略需求。

气象新质生产力由三大要素有机耦合而成,贯穿“观测—预报—服务”全链条,形成紧密协同的技术体系。推进观测技术升级,构建“地空天”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量子传感器、高轨卫星、物联网地面站网提升数据覆盖与精度;预报技术实现“人工智能+数值预报”深度融合,推动确定性预报向概率化、精细化转型,增强对极端天气的提前预警能力;服务技术则聚焦数字孪生、行业模型等应用,实现气象数据与实际场景的精准对接。关键生产要素表现为数据与人才的深度耦合。气象数据具有高实时、多源异构等特征,需通过全生命周期治理转化为高质量数据集;人才方面则需培养一支既掌握大气科学又精通数据技术的复合型队伍。组织主体要素强调多元协同共治,气象部门承担研发引领与标准制定,企业、科研机构与行业用户形成功能互补网络,通过联合攻关等机制共同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生态。

气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受科技、政策与市场三重驱动力推动。技术层面实现从模仿跟跑转向原创引领,加强大气机理基础研究等“硬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同化系统等“软技术”,并通过中试基地和业务场景加速成果转化。政策层面侧重制度赋能与精细治理,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完善数据质量等标准体系。市场层面由三类需求共同拉动:政府和公众对防灾减灾的公益需求推动观测网络加密和预报能力提升;农业、能源等行业的定制化服务需求催生商业气象市场发展;国际竞争与合作需求促使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增强国际影响力。

加快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应聚焦三大路径:

夯实技术底座,实现“观测—服务”贯通发展。构建“地空天”一体化智能观测网,支撑“观测即服务”。发展高低轨协同卫星等技术,提升对中小尺度天气的捕捉能力;推进国产数值预报与人工智能模型融合研发,发展面向灾害预警和行业服务的精细预报产品体系;建设国家级气象超算中心,打通“观测—处理—运算—服务”全业务链。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数据—价值”高效转化。深化行业定制服务,如建立农业全生育周期气象服务、新能源功率预测与电网调度体系,实现从数据供给到问题解决的升级;拓展数字孪生应用,在城市、流域构建气象灾害仿真推演平台,提升地质灾害等预警与决策支持能力;优化公众服务,发展基于位置和场景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打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

构建协同体系,实现“全域—开放”的系统发展。推进跨部门协同,搭建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应急联动平台,建立灾害联评、早期预警与预警发布机制;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控,在长江流域、华北平原等重点区域统一观测和服务标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卫星数据、预报模式和服务标准“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

未来,需持续强化技术攻坚、制度创新与市场拉动,推动气象新质生产力在保障生命安全、 服务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通过优化数据要素配置、畅通产学研用循环、拓展国际国内服务场景,气象新质生产力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战略动能。(作者系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高级工程师)

(作者:黄秋菊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