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观点
时评丨携手提升早期预警能力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6月25日14:46

   近日,中国气象局与所罗门群岛气象局围绕基于影响预报的早期预警工具箱开展项目合作——这是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开展早期预警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就在6月16日至20日,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79次届会中,重点讨论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实施进展。会议期间,中国气象代表团围绕相关议题充分发表意见,贡献中国方案。

  凝聚全球共识,早期预警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 “必答题”。大气互通,全球同此凉热,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成为全人类共同挑战。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持续推进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可见,提升早期预警能力,应对极端天气已成为国际共识。正如IPCC副主席拉迪斯劳·昌加所说,“建设早期预警系统仍然存在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 只有各国以 “风雨同舟” 的协作精神共破难题,才能筑牢全球气候安全防线。中国气象局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理念融入提升预警能力的各个环节。这种以民生为导向的合作思路,既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对预警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更彰显了气象服务 “零差距、普惠” 的人文温度。

  织密预警网络,实现硬联通。在巴基斯坦,中国和巴基斯坦气象专家联合开发的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中,“冰湖溃决洪水” 模块正精准捕捉着高山区域冰湖的水文变化——这套融合人工智能模型、多灾种预警算法、预警信息发布的系统,已成为当地防灾减灾的 “数字哨兵”。在蒙古国,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针对航空气象服务、城市内涝等需求完成定制化升级,让预警技术真正 “扎根” 当地气候特征。这种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基于对象国实际需求的 “量体裁衣”。中国气象局与其他国家联合开发的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将预警能力建设与当地防灾需求深度融合,不仅在极端天气应对中发挥关键作用,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搭建起人员交流的桥梁。

  分享中国方案,实现软联通。随着气象国际合作的深入,“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中国早期预警方案,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高级别预警“叫应”等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走向世界。这些根植于中国防灾减灾实践的经验总结,已成为全球预警能力建设的重要参考。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为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国际会议现场,中国相关方案获得广泛关注,为全球预警体系注入制度动能。

  促进人员交流,实现心联通。“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来到中国,参与中国气象局工作:来自塞舌尔的米歇尔参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业务;来自坦桑尼亚的查尔斯分析风能、太阳能的气候条件;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贝克勒为改进数值预报提出建议……这些活跃在中国气象业务一线的国际学者,既是技术交流的参与者,更是民心相通的传播者。人员互访、人才培训等交流,让预警合作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正如查尔斯所言:“将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友好交流的桥梁与使者,也希望预警合作的成果能工惠及更多人。”

  天气无国界,但温暖有方向。当各国以预警合作为支点,凝聚技术共享、经验互鉴、治理协同的合力,必将筑牢守护未来的 “安全屏障”。 中国气象局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早期预警合作网络,支持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既是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务实之举,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