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今年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今年麦收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天气影响,在各地各部门的紧密协同中,麦收工作动手早、进度快、机具优、应急强、损失低,为全年粮食稳产保供奠定坚实基础。
夏粮丰收到手,迈过了几道“天气坎儿”,气象部门如何发挥作用?本期特别策划,为您盘点呈现。
河北省武安市农民乐享丰收的喜悦。图/刘国桢
预报预警下“龙口夺粮”
一场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就可能对小麦等夏收作物的收割、晾晒、归仓工作造成严重威胁。盯紧天气过程,及时预报预警,成为夏收期间气象部门助力农户“龙口夺粮”最牵挂的事。
“6月9日18时,雷达显示西北方向出现紫红色强回波!各炮点立即压弹!”6月9日,山东省齐河县上空雷声轰鸣,狂风骤起。
如预报所示,8级狂风裹挟着雨滴砸向大地。但在金色麦田里,得益于提前部署,一场由精准预报信息、田间直通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构成的防雹护粮“阻击战”在狂风暴雨中全面打响。
“东北片区成熟度达95%,必须中午前收完!”“大型收割机立即避让雷雨区!”此前,在强对流预报刚刚发出后,齐河县气象局便组织农业气象服务小队分赴多个重点麦区,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田间地头,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将最新预警信息和精细化防御指南带给农机手与农户,现场踏勘麦田成熟度,精准测算各区域“抢收窗口期”,协助制定“一片一策”收割方案。
21时30分,云收雨歇。种粮大户王建军掀开防雨布,手电光下麦粒金黄饱满:“好险!多亏防雹弹打得又准又及时,咱们这儿硬是没落一颗雹子!”评估显示,在服务覆盖的核心区域,全域未出现冰雹灾害,成功避免小麦大面积倒伏和穗粒脱落情况发生。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气象局工作人员为农户科 普气象知识。图/陈军
相似的故事,在这个初夏不断上演——
“昨日白天的雷阵雨对我市麦收影响不大,之后还有一次弱降水过程,其他时间则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这次弱降水过程与小麦成熟收获期重合,需统筹农机调度和烘干资源,抢抓降雨间歇抢收小麦,确保成熟一片、收获一片。”河南省永城市气象局副局长杨磊说。商丘永城是国家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区,针对今年夏收,市气象局深化与市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合作,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开展全链条、精细化、定制式气象服务。
在河北唐县小麦收割期,唐县气象局24小时监测气象要素,用大数据平台、卫星云图等做短时临近和滚动预报。工作人员结合实时天气情况,现场指导农户科学晾晒小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第一时间建议农户采用机械烘干的方式,并积极协助联系烘干设备、协调场地资源。高昌镇种粮大户王师傅对气象局的服务赞不绝口:“气象局预报得准,我们提前知道要下雨,及时抢收完,小麦一点没受损,服务特别贴心!”
在安徽五河,气象台值班员陈子龙接到种植大户黄卫紧急求助:小麦正在抢收,急需知晓降雨时段以调度收割机。陈子龙立即和同事一起,对多元融合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回波进行精细分析研判,准确得出“小雨半小时左右结束,随后将有约6小时降雨间隙”的结论,为农户科学调度收割机、抢在雨前完成收割提供了决定性依据。(孙俊芳 要津津 王威 张运国 张元刚 党爱荣 李悦)
精细服务撑起“遮阳伞”
入夏以来,一轮又一轮的高温热浪席卷我国,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与此同时,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高温少雨叠加,导致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并持续加重。
“看着田里的秧苗一天天打蔫,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四川省德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采集数据时,农户向工作人员反映。面对持续肆虐的高温干旱,如何有效防御、减轻损失,至关重要。
高温干旱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产主体的实际影响究竟如何?农户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防御措施是否真正落地见效? 要解答这些问题,仅靠卫星遥感和站点数据还远远不够。
山西省洪洞县气象局与洪洞县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组织服务人员到麦收现场提供专业服务。图/贺彦银
6月11日至12日,山西省运城市气象局组织农业气象专家,联合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技术人员,深入永济、临猗、闻喜、夏县等水浇地和旱地冬小麦产区。在永济市栲栳镇等地的麦田里,服务团队实地开展了小麦取样、亩产测量和长势分析,详细评估前期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针对不同地块情况,专家现场开具不同的“抗旱良方”。
面对持续炙烤的晴空与干渴的大地,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向天“借”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甘肃省白银市气象局组织中北部县区开展地面增雨作业,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增雨作业区普降中雨,增雨效果明显,有效缓解前期干旱、增加土壤墒情、降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在这场防御高温干旱、保障农业生产的战役中,还涉及水资源的科学调度、抗旱农技的落地推广等,需要统筹各方力量。
今年以来,江苏省仪征市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影响,当地气象部门与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构建“旱情监测-人工增雨-灌溉指导”全链条响应机制。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墒情,动态调整人工增雨作业方案,在小麦成长期多次开展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增加降水量,有效缓解了小麦生长期旱情,助力实割产量超出预期。(程卫疆 赵桂芳 孙庆飞 雷美 刘晓蒙 史光浩)
科技赋能“一喷三防”
各地气象部门结合实际,针对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采取有力举措,服务保障“三夏”生产。
在产粮大省河南,“2025年冬小麦干热风防控专项试验”结果在新乡新鲜出炉——按照气象信息提示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麦田,冬小麦千粒重普遍提高1.5克至1.9克,亩产增加约30.1斤至38.2斤。
今年5月小麦灌浆期,河南多地持续高温少雨,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形势严峻。试验团队在新乡市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核心区,设置了对气象预警响应与未响应两组对照田,技术人员根据气象、农业农村两部门联合发布的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提示,提前在干热风防控区域实施灌溉保墒及“一喷三防”综合防治作业。
河南省温县气象局志愿者为农机手送上“三夏”气象服务信息。 图/郑同胜
“经测定,在设置了气象预警响应的试验田块,土壤墒情是比较好的。在灌浆后期,冬小麦绿叶数仍然可以达到三片,长势也比较良好。”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服务专家郭康军说。
放眼各地,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加持下,应对防范干热风更加前置——
在新疆,今年“三夏”期间,得益于自治区“三农”气象服务专项的支持,新疆农业气象台联合喀什地区气象局、昌吉州气象局、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小麦干热风、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等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并开展试验,为构建粮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指标和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有力提升种植户防灾减灾能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气象局针对持续高温大风天气可能引发的干热风灾害,联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紧急启动专项服务,滚动发布分时段大风高温预警和干热风气象风险预警,分区域、分时段推送至种植户,联合发布春小麦灌浆期专题农用天气预报,明确浇灌、施肥作业适宜窗口期。
在河北高阳,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专家,根据苗情、墒情和天气情况,指导农户根据各镇街气象区域监测站气象数据,精准实施浇灌及“一喷三防”作业,有效改善了田间小气候,预防了干热风危害。(陈争 玉素甫 李荣 曹雨航 黄彬)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