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观点
中国气象报时评:从天气预报到风险预警
气象部门让预警更加“看得懂”“用得上”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4月25日17:07

  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体现了中国气象局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向客观化、定量化、场景化发展。《方案》指出,到2027年,建成基础牢固、技术先进、分工明确、体系完备的国省一体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新格局,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有效提升。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报得准”的需求和难度随之增加。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在不同区域,天气气候特点也不尽相同。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越需要准确预报、及时预警,让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的放矢,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打出预报预警提前量,不断提升预报预警准确率是关键。

  气象预警发出后,只有“收得到”,才能将预警转化为“防抗救”实际行动。目前,“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日益健全。2024年,各地推进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落地,全年“叫应”34万人次。主动、互动、联动,气象部门融入国家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使得每个环节联系更紧密,实现全过程响应,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在“收得到”方面,气象部门也在持续发力。比如,大力推进“闪信”等信息强制提醒新技术应用,确保及时将预警信息准确送达政府相关部门、应急责任人。

  “收得到”的下一步是“用得上”。我国气象服务正从传统的灾害性天气预警向更深层次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迈进,在预警精准服务上下功夫。以上海为例,2024年,在防范应对台风“贝碧嘉”期间,上海市气象局提供分区域、分时段、分要素矩阵式精细化预报产品,针对城市不同特征高度建立“头顶上的风险”等服务产品,细致到“高空作业安全风险指数”“户外广告牌大风高坠风险指数”“玻璃幕墙风险指数”等,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进步的背后是气象科技的坚实支撑。国家气象中心研发县域尺度的逐日更新的未来3天、7天、10天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一张图”,建立暴雨、台风、高温等7个灾种的气象阈值矩阵及风险等级指标,构建了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模型。这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充分体现了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

  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防灾减灾体系的持续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这其中,变的是气象灾害预警的可用性不断提升,不变的是气象工作者“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