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山西右玉,阳光洒在白雪覆盖的林梢,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随风轻晃。这个曾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塞北小城,如今已是生态宜居的“塞上绿洲”。记者来到右玉,探访这片绿色奇迹背后的故事。
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四周环山,南高北低,属于“天然风口”。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数达3个月,土地沙化面积高达76%,植物成活率极低,曾被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70多年来,右玉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林木绿化率由不足0.3%提高到57%,右玉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精心培育,树木一茬茬粗壮,将“右玉精神”扎进泥土、种进心间。
“不种树,土地就种不出粮食”
75岁的王明花家在紧挨黄沙洼的头水泉村,她带领记者走进黄沙洼,两只狍子突然穿过马路,消失在树林中。
图为王明花在红姑娘植树队展牌前 赵宁 摄影
“狍子在这里很常见。”王明花说。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狍子有助于改善土壤质地、促进植被的生长,是生态向好的有力印证。
在过去,黄沙洼还是一道长40里、宽8里的流动沙丘,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向老城逼近。近两万名右玉群众在县委带领下,从1956年到1964年,对黄沙洼先后发起三次大会战,使昔日的黄沙洼变成了如今的树岗。
王明花年轻时组建的红姑娘植树队是种树队伍中的一支“先锋队”。姑娘们带着“不种树,土地就种不出粮食”的朴素想法,每天扛着树苗上山,坚持种植一百棵树。“成家后孩子没人照料,就把红裤带的一头拴在窗上,另一头把孩子拦腰拴住。回家后给孩子喂奶、换洗完衣服,通常吃的饭都是凉的。”王明花回忆。
时至今日,王明花时常来看望这些树木,踩在没过脚踝的积雪上,75岁的她身体硬朗,步伐有力。“希望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虽然种不动树了,但王明花至今还在黄沙洼讲述过去防风治沙、植树造林的故事。
“在右玉没有人没种过树”
每年冬季,“山大王”李云生都会格外注意森林防火事宜。“我每天都会看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增加巡山次数。”
图为李云生展示马头山的地理位置 赵宁 摄影
过去20年,李云生在右玉北部的马头山承包了1.2万余亩荒山,种下300余万株树苗,成为当地有名的“山大王”。马头山坐落于右玉县李达窑乡东北部,是一座海拔超过1800米的高大山峰,李云生出生和成长都在此。这里生存条件艰难,十多岁时,李云生随父母离开了马头山。
2001年春,李云生回村探亲,正赶上右玉县首批“移民并村”工程启动。回村探亲的李云生想着因为生态环境恶劣而离开的乡亲们, 深受触动。由此,他产生了一人守村、承包荒山、绿化家乡的念头。为治理马头山,他依靠自己开驾校的收入,前前后后投入600万元,带动家人和村民种植树木300万余棵。
“在右玉没有人没种过树。”李云生说,“种树和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右玉与其他地区不同,在别处四季都能种植的树种,在右玉,只有春秋两季种植才能存活。”多年的种树经验,让李云生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了充分了解,怎么种、什么时候种、降水量多少、如何保证树木存活等,他都了然于胸。
在二十余年种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被李云生看在眼里,甜在心头。“原来黄沙漫天,近些年明显感觉降雨多了、风小了。”谈及种树带来的“利润”,他说,“每年的收入并不多,最大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绿化祖国。”
从“生存逻辑”到“生态逻辑”
右玉县气象局作为国家基本气象站、二类艰苦台站,自1956年建站以来,一代又一代气象人全心投入到治沙造林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他们不仅见证了右玉从“不毛之地”变身“塞上绿洲”的历程,也目睹了农业种植实现丰产丰收。
图为右玉县草地生态气象站 赵宁 摄影
右玉县气象局原副局长王永强回忆,他在右玉工作40年,除了气象观测水平的提升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右玉的气候变化——1997年至2020年,右玉年平均大风日数由26.8天降至15.2天,沙尘暴日数由1.8天降至0.4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植被的改善。
2024年,右玉县建起了一个草地生态气象站。该站包括两套系统,分别是草地物候自动观测仪和土壤水分观测仪。
据农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郝凡介绍,正是有了气象的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牧草灌溉频率,成本才得以降低。2024年,右玉降水较往年更充足,牧草得以多收获一茬,收入增加近百万元。
右玉县气象局局长王建永说,今年县气象局还计划增加涡度梯度观测系统和蒸散量观测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碳监测与评估服务,摸清碳源汇家底;在“右玉典型森林”安装森林物候自动观测仪,观测植被物候期、盖度、冠层温度、冠层高度、群落结构、植被指数,光合作用速率等,为右玉森林养护管理、景观改造提供依据。
行走右玉,满目皆是“生存逻辑”到“生态逻辑”的嬗变。新春伊始,右玉大地正续写着新的绿色传奇。
(作者:赵宁 武雅丽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