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传播气象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2月13日08:08

中国气象局英文网改版升级、中国气象局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运行……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以下简称“宣传科普中心”)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方面勇于实践,积极展现中国气象在建设和发展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方面的进展与能力,并依托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气象文化开展传播、讲好故事,彰显中国气象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为与担当。

搭建国际气象沟通桥梁

“这个专题做得太漂亮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言人克莱尔给中国气象局英文网发来邮件,并将相关内容转载到WMO官网。

“您好,我是来自英国气象科技网站的记者伊丽莎白,看到中国气象局英文网有一篇关于气象观测试验的稿件,请问可否转载?”2024年,英国气象科技网站多次联系中国气象局英文网,多次实时报道了中国气象科技进展与成就。

“我看到了你们官网关于中非合作的报道,真好!”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气象访问学者莱塔说。

2023年12月1日,中国气象局英文网改版上线。立足发出中国气象第一声音的定位,新上线的中国气象局英文网采用了国际化视角和表达方式,成为外界了解中国气象的一个窗口。一年来,中国气象局英文网浏览量持续提升,已达35万人次,28篇原创稿件被WMO转载。

“你们的声音传到了我们国家,整个坦桑尼亚气象局都知道了我在中国工作和学习的情况。”来自坦桑尼亚的气象访问学者查尔斯说。

除了建好用好自有平台外,宣传科普中心同步在渠道挖掘、海外账号建设上发力。先后调研了多家单位,在做好人员、机制等多方储备后,于2023年在X(Twitter)、脸书(Facebook)、照片墙(Instagram)开设了中国气象局官方账号。一年多来,中国气象局3个海外账号已发布推文1500条,账号总粉丝近3万,获得WMO、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UNDP China)、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美国气象学会、韩国气象局等多家海外相关机构账号关注;也得到了江西、广东、重庆、四川等国内多地官方国际传播账号的关注,在专业领域、国际同行中的交互性与传播效果显著提升。

展示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二十四节气是否与农业相关?”美国气象学会秘书长斯黛拉·卡夫卡参观中国气象科技展馆时,对二十四节气很感兴趣。“诗词里讲了什么天气?” 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主任菲利普·埃文斯问……在中国气象科技展馆,诗词与气象、陶寺古观象台、古代测风仪等吸引着国际友人的目光。同时,画册海报、万千气象画卷等文创产品展示中国气象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线下到线上,宣传科普中心致力于传播气象文化。2024年,与中国日报合作开展二十四节气数据海报联合策划,累计阅读量超百万人次,X平台单篇浏览量最高2.1万。

不仅是二十四节气,围绕百年气象站、古诗词里的气象、古建筑里的气象等,宣传科普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展示中国气象文化。

内容更加丰富——中轴线里的气象元素、三星堆的气象密码、冰嬉文化……此外,与福建、重庆等地文旅部门,推荐特色气象景观,其中,烟雨巴渝指数的文章在Facebook的阅读量超2.5万。

形式更加新颖——采用AI动图、海报、视频等不同形式展示中国文化。在端午节,龙舟海报上的龙舟动了起来;在联合国中文日,用甲骨文展现“气象”二字;在春耕春播期间,用剪纸呈现气象为农业服务……

从传播实践到传播理念

《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亮相WMO执行理事会,《早预警 早行动》视频在联合国、WMO等官方平台播放……

从传播实践到传播理念——聚焦早期预警,与WMO联合推出“早期预警中国方案”网站专题,“递进式气象服务”、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走向世界。

“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典范,为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力支持。”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的访谈视频在各平台发布,获得广泛关注。

“像中国人一样,勤奋勇敢,将进步传播给朴素的人们。”巴基斯坦气象局的穆罕默德·阿亚兹在第1期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产品应用国际培训班上写的诗《像中国人一样生活》,在各平台传播。

近两年,宣传科普中心与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环球时报英文版等机构和主流媒体建立健全国际传播“绿色通道”机制,在主客场气象国际会议、论坛、培训等传播阵地,创作《瓦里关曲线——为了地球的明天》等英文宣传片,还与WMO、UNDP等联合开展“我心中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征集、“未来气象台”等活动,与全球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展示了中国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形象。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