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走基层>头条
​雄安:向上!与“未来之城”同频发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2月08日09:19

从北京向南100多公里,一个个重大疏解项目勾勒出雄安崭新图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迸发出未来之城的前进动能;容东片区、容西片区宜居宜业,彰显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在河北雄安新区,新城拔节生长、可触可感。

新春期间,记者来到这座未来之城,感受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图为雄安气象大脑 傅蕾 摄影

雄安观象台主站启用,预警中心新楼落成——

新环境催人奋进!

沿着燕赵大街一路向东,就来到了河北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以下简称“雄安观象台”)。

自今年1月1日起,雄安观象台主站启用,地面智能自动气象站、大气成分观测系统、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大气电场仪、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等设备均进入试运行状态。

此前,雄安新区气象台副台长郭义涛就已组建好业务团队开始驻站值守,做好设备调试和试运行前期各项工作。从2022年5月主站开工建设,到2023年6月观测设备陆续安装,再到2025年1月主站试运行,郭义涛和同事就是这么边干业务边搞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这个是第三代智能站,那边有视频智能观测仪,从小路再往北走还能看到草温、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和温湿度、风和冻土观测设备。”郭义涛说,放眼全省,雄安观象台的观测业务和设备种类可以说是最丰富的。但是,要使用和维护好这些设备可不简单,“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能力,以确保观测业务有序开展、数据传输高效可靠。”这也是郭义涛和团队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

登上办公楼楼顶,观测场全景一览无余。向西望去,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等高校园区建设正酣,极目远眺,尽是发展和建设的景象。郭义涛说,再望远一点还可以看到太行山脉,“站在这个新的起点和平台上,我们有压力更有动力,必须继续保持冲劲儿和干劲儿!”

紧邻起步区的容西片区,是雄安新区容城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区与容城县城、容东片区、起步区协同发展,是先行建设的片区之一。

雄安新区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就建设在容西片区,新楼落成后,雄安新区气象局也将入驻,工作环境将大大改善。2024年5月,大楼主体结构封顶全面完成,目前,正加紧进行装修,已确保尽快竣备交付。

环顾内外,一层业务平台的显示大屏已安装完成,二层的会商室不仅桌椅齐备,还能通过连廊走到户外平台,各楼层功能区划设计合理、办公场所宽敞明亮……

看着楼体北侧醒目的“雄安气象”四个大字,雄安新区气象台预报员陈雪娇很期待搬到新楼里办公,“我就住在容西,离预警中心很近,以后可以走路上下班!”在新楼建设期间,陈雪娇也会经常从家走到建设工地附近,记录这种从无到有的变化,“看着新楼从开工建设到封顶,心潮澎湃、催人奋进!”

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运行,大气边界层实验室纳入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

创新平台落地生根!

雄安新区之新,贵在创新,也成在创新。拔节生长的背后,离不开各领域创新平台的搭建和各方面人才的集聚。

2024年7月,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雄安院”)开始运行,并不断健全直管机制、发挥优势,致力于“搭平台、聚资源、强融合、出成果、树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

1月16日,气象专家向记者介绍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观测试验场设备。傅蕾 摄影

在此工作半年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的正高级工程师刘长征收获颇丰。在气候预测大模型团队中,他主要负责月和季节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大模型算法研发等工作。他认为,在这里,与研究气象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更密切、更深度地交流和协作,在研究中遇到一些亟待攻克的难点问题时,团队集聚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拨云见日”。2024年,气候预测大模型团队就以扩散模型技术为骨架,开展了月和季节时间尺度的气候趋势演变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研发。

临近春节,刘长征把家人接到雄安新区过年,一方面体验这边的“年味儿”,另一方面,他还瞄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这一长期连续不断的工程,紧盯前沿、时刻学习,在这边加班、做试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乐在其中”。

“没来之前,心里会有一些忐忑。现在,感受更多的是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先进计算室工程师石宜衡说。在雄安院,各个团队的交叉学科背景丰富,互相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2024年5月,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通过考核评估,正式纳入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

实验室在雄安扎根生长,也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组织30人次驻场开展科研工作,举办科技创新论坛1期,发放开放基金项目24个;前瞻性开展5G-A通感一体观测、城市缩尺观测等多个观测试验;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协商联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驻实验室人员获批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7篇,在省级赛事中获奖10项。

机会多、成长快、空间大,这是在实验室交流的雄安新区气象台预报员吴雨飞最直观的感受。去年,吴雨飞与中山大学相关专家合作参加河北省场景创新大赛,摘取先进算力领域三等奖。浓厚的科研氛围更加激发了她向上的冲劲儿,今年,她将继续深入开展华北中小尺度对流、降水系统的移动特征分析、成因分析以及模式预报的检验评估等研究。

奋斗活力凝聚迸发,与新区发展同频共振——

未来发展拭目以待!

“在这里,一定要跟上新区的节奏。”

作为一名在雄安新区气象局筹备处刚刚设立时就在的“老人”,雄安新区气象局业务管理科科长王雷见证了新区和新区气象局的发展,“在推进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层层细化分解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各项工作。”

他期待着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在这里奋斗的人越来越多,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越来越强!”

2024年8月25日至26日,雄安新区出现一场强降雨,新区关键暴雨区里的37514人均提前收到气象预警短信提醒。

如此场景背后,是雄安新区气象局依托“气象大脑”,开展的精准靶向气象信息发布工作。雄安气象工作者坚持创新驱动,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海外博士毕业的薛漫瑞已入职一年多了,作为雄安新区气象台预报员,她深感精细服务的重要性。“一年的时间很快,我不仅积累了业务值班的经验,还同步开展科研工作,并推动成果有效转化。”如今,她更加坚定地认为雄安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放开手脚去探索和学习。

未来,薛漫瑞打算把业务值班中遇到的问题和科研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气象×金融”领域,深入挖掘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中的碳汇金融属性,结合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工作开展研究。

这一年,在她居住的容东片区,居住和出行更加便利,人气越来越旺了,生活在这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真切了。碧波荡漾的燕南堤,一步一景的悦容公园,“绿色门户”郊野公园……雄安正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城,欣欣向荣;人,安居乐业。未来,气象还将为这座未来之城增添更多智慧。

(作者:黄彬 傅蕾 高凌峰 刘姝君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