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深入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感受内蒙古发展新气象。
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联合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中国科学报、央广网以及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组成报道组,挖掘内蒙古气象部门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亮点成效。
看呼和浩特数字气象如何在“云端”服务防灾减灾
在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大厅,两块叠加着各类数据的巨大蓝色曲面屏让人眼前一亮。
从屏幕上“呼和浩特城市大脑”数据监测驾驶舱进入“呼和浩特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全市防洪防汛、城市积水、交通在线等5个服务场景12个应用模块的实时数据、画面便能一键式查询掌握。
据了解,“呼和浩特城市大脑”1.0版本在2021年1月上线运行,2023年升级至3.0版本,应用场景覆盖了生态文明等5大领域、343个行业部门。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气象局融入“呼和浩特城市大脑”建设,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整合应急管理、公安、水务、城管等14个部门的140余种行业静动态数据,应用多源数据融合和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了“云+端”一体化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平台,逐渐形成了“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域”的智慧防灾减灾管理格局。
依托平台,实现了学校、村庄、桥梁隧道等19类灾害风险点位数据实时监测与网格化管理。全市320个山洪雨量站点、5.6万多个道路视频监控、11个公铁立交桥和主要景区视频监控的信号实时传输,预警信息可分区、分类精准直达3200多个防汛责任人。
“这个平台最大的点首先在于部门数据和气象灾害风险点位的‘全’,其次在于指挥有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有关决策领导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调取天气雷达实况监测数据和视频监控,不用一个个去现场就能高效调度。”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汝凤军表示。
看乌兰察布新能源产业“追光捕风”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风光资源发电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一环,乌兰察布市作为国家一类风资源区,有效风时多,风能品位高。当下,乌兰察布市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推动绿电进京。
走进乌兰察布市境内的大小草原,吸引人眼球的不止绿草和牛羊,还有随处可见的“大风车”,再向草原深处走去,高高架起的太阳能光伏板和板下悠闲吃草的马群也相得益彰。
“风光发电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当地一家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王金山告诉记者,天气情况对电站的发电量和安全运行有着较大影响。8月19日,卓资县气象台发布了气象预警。“上半年蒙西新能源事业部根据气象预报信息,总净收入比去年增加了84.7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王金山说。
据了解,卓资县当地气象服务单位与企业建立了联动机制,未来还将进一步通力配合、同向发力,用精细气象预报打破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
(原标题:“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感受内蒙古发展新气象)
(来源:草原云 作者:石向军 王祯晗 高菲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