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具有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特点的决策气象服务手机APP实现省级全覆盖,移动端决策气象服务支撑能力提档升级,有力支撑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面对台风“格美”,防汛责任人通过手机屏幕,能第一时间掌握降水量、风力等实况信息,及时开展防汛救灾调度。这背后,是福建气象部门自主研发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平台“知天气”APP,可向省、市、县三级2.6万名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提供雨情、风况等“数智”服务,已被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全省防汛责任人推广使用,可有效提高防汛指挥决策效率。
这仅是各地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指挥调度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重庆,气象部门全面升级重庆气象综合预警APP,建成重庆气象综合预警平台。该平台在接入自动站、天气雷达、卫星、应急监测数据等信息基础上,接入10个部门10.6万条风险基础信息、6900个监测站实时监测信息和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涨水、森林火险等15类风险预警信息,实现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风险信息“一屏总览”。今年夏季极端高温期间,该平台实时提供全市天气趋势和火场风向风速等信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指挥调度火灾扑救提供决策依据。
在江西,气象部门着力打造“奇象风云”决策气象服务移动端。今年汛期,该移动端“地质灾害”服务场景提供逐小时精细到乡镇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成为决策部门指挥调度基层提前转移的重要支撑,助力当地成功避让38起地质灾害。
在上海,气象部门与市大数据中心深化合作,按照强对流、台风、大雾等不同灾害性天气分类,推动决策服务“一张图”自动生成,嵌入“随申办”政务云,并通过“一网协同”平台覆盖全市各区、乡镇(街道)所有工作人员,实现气象信息发布和接收无缝隙对接。
7月24日,北京市出现明显降水过程,在市交管局分指挥部,工作人员在“北京气象”决策APP上输入积水点位名称,点位降水量等实时信息跃然屏上,助力及时排查路面积水情况。今年,市气象部门针对交通疏导、运输保障、路面积水等对气象影响预判的需求,推送高速公路道面结冰、铁路大风、城市内涝积水气象风险预估产品,助力交通安全。
移动端决策气象服务平台正成为“重点行业领域”的可靠助手。
黑龙江气象部门在“黑龙江气象”APP中开设“赛场天气”“农业气象”“生态旅游”等板块,针对特定人群或场景的专项服务需求,进一步拓展决策服务新模式。
湖南气象部门打造的“湖南天气”APP以数据安全为基础,提高对外服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和权威性,有力提升气象服务数智化水平。
以科技创新为本,各地气象部门还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决策服务效能。
江苏气象部门研制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苏小策”,实现气象语言秒级生成,基于语音识别、自然语义理解技术,开展会话式服务。在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苏小策”助力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科学决策部署,使气象信息快速转化为防灾减灾行动力。
浙江气象部门持续完善“浙江气象防灾在线”决策服务平台,研发基于机器学习的气象灾害智能识别与预警模型,有效提升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作者:王畅 责任编辑:郭曼如 )